dongjingshijie
您当前位置:动静世界 >> 气功天地 >> 试论气功养生应以静动为宜

试论气功养生应以静动为宜

2014/8/11 8:29:27     本站原创 【字体:

在生命养生哲学里,有人认为生命在于运动,有人则认为生命在于静止。到底应该如何?学者见仁见智。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提出的“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命题,为我们的生命养生哲学,可谓一语中的。我们认为,生命在于运动,但决不是大动不已,生命在于静止,也决不是静止不动。生命运动的真谛在于静动,静动使生命宇宙系统有序运行,因此,我们主张静动养生之道。

关于静动养生的问题,清代嘉庆年间名医董凯玲认为:“世间物,龟静而寿,蟾蜍亦静而寿;鹿动而寿,猿亦动而寿。盖龟与蟾蜍能服气,鹿与猿得良草美果更逍遥于山林,故皆获永年也。前人多称人能静默必长寿,其理果然。有好动者亦长寿,要知动静于人,不可勉强,喜静则静,喜动则动,动中思静,静中思动,皆人之常情也。更知静中亦动观书,动中亦静垂钧,无论动静总归于自然,心情开旷则谓之养生也可。若心情不开旷,静亦不是,动亦不是。最静之人,食后亦宜散步以舒调气血;好动之人亦宜静坐片时,心凝形神。如此虽不服气,不居山林,亦往往能至大年”(宋乾乾《生命之功与养生之道》)。董凯玲所阐述的养生调摄之术应切忌极端的“动”和“静”,实际上也说明了养生应以静动为宜的深刻哲理。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随着不断地一天天长大,接触到的外界事物越来越多,问题也就越来越多,这个世界真是太大了,几乎是无所不包,无奇不有。于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在一些人赞叹这个世界伟大的同时,也有一些人感叹这个世界的神秘。人们常常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一些哲学家开始了探讨。有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世界。如此,那么,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属于物质世界吗?显然,这一发问包含了对精神源于物质这一提法的质疑。有观点认为,世界是精神世界。然而,人们投足举手随处可见的东西又实在让人无法超越现实的物质层面。于是,世界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总和的观点则浑然出世,但对世界本源性问题的认识,却又常常此起彼伏,就象鸡与蛋谁先谁后的问题,总是争论不休,留给人们心中的则是更多的疑问乃至神秘。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现成的答案,也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只有唯一的答案。

有人曾用画圆提问,幼儿园小朋友回答非常活跃,有说是气球、有说是鸡蛋、有说是脑袋、有说是太阳、有说是月亮、有说是呼啦圈等等,等等……小学生回答也很踊跃,中学生则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是数学代数中的“0”、几何中的“圆”,相比之下,大学生的回答却显得比较沉闷,不会轻易亮出自己的答案,往往沉思过后,在假设前提下作答,因此,可能出现人们未曾知了的答案,如:拓扑空间等。

在人们对于世界本源性问题探讨争论不休的时候,在人们对于问题一时难以达成共识的时候,能否换一个视角来考察呢?如是,静动养生问题则将在宜动和宜静的探讨争论中就会显得明了起来。

在中国哲学领域,静与动也曾被视为一对重要范畴,并非局限于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静止与运动,相比之下,内涵更加丰富。关于静与动,有主张静本论者,有主张动本论者,也有主张静与动互为其根论者。

主张静本论者认为,静先于动。

《老子》二十六章就有“静为躁君”的说法,认为静才是事物的本根,是动之君主,动由静所派生、所主宰、所左右,这一思想与《老子》十六章所说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是一致的。

在老子看来,世界的本根就是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最终要归结的地方,也就是它起始的地方,那就是静。所以,芸芸众生,宇宙万物,各自回归本根,而这种本根就叫做静。为此,魏晋玄学家王弼解老认为,“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

儒者人性论也有类似的静本论观点。《礼记·乐记》认为,“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理学鼻祖周敦颐则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二程继承了周敦颐的这一思想,认为“性静者可以为学”。朱熹虽进一步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提出了动静结合的观点,但对于本根问题,仍没有跳出静本论的视野,认为“敬字工夫,通贯动静,而必以静为本”。

佛门心性之学讲究的空,更是主静说的典型。东晋著名佛教徒僧肇就主张“即动而求静”,“必求静于诸动”,“不释动以求静”。僧肇在动静不离这一说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论出所谓的“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将动静的差异视为主观的妄觉,鼓吹所谓的“旋岚偃狱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的“物不迁论”,这种以静为本的观点,是大乘空宗中道观在动静问题上的集中表现。

我们知道,方法论源于世界观,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静本论的世界观,导致了万事追根究源就是静,从而要求人们用静本论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做到《老子》所言的“守静笃”,似乎只要这样,才有“万物并作”、“夫物芸芸”,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关于动本论的问题,明清之际的哲学家王夫之则开了近代哲学动本观之先河,力主世界本根在于动而不在于静,认为静只是动的一种外在形式,其根本的内在潜质在于动,即所谓的“静者静动,非不动也。”他在《思问录·内篇》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从生哉?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太虚者,本动者也,动以入动,不息不滞”。在王夫之看来,“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世界只存在动中之静而没有绝对的静,宇宙万事万物的静是相对的,动才是绝对的。

动本论的观点要求人们处事用一种进取的心态。众所周知,现代办公系统离不开电脑,但如果怕用坏电脑而将之封存不用,反而将会使电脑老化得更快乃至成为废品,人的器官如果长期得不到使用也会退化。例如,小孩的一只眼睛如果长期不用就会形成弱视,这是自然界不进则退的运行之道。因此,对于生命体而言,应该大力提倡生命在于运动,其哲学底蕴,则在静动。

当然,静与动互为其根论者也有大家之说。如前所论的心学大师朱熹,他在周敦颐与二程静本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出了静与动互为其根的说法。《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记载说:“动静二字,相为对待,不能相无。……若不与动对,则不名为静;不与静对,则亦不名为动矣”,这里,朱熹较明确地说明了静与动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包含的辩证关系。

因此,生命在于运动务必讲究科学方法,即所谓动亦有道,不能盲动,更不能乱动。如:动物之动,原本其遗传信息码赋予了其运动的功能,运动使其四处寻找食物进而促进其新陈代谢而不断长大,若非要动物也像植物一样地静静等待着自然食物的降临,恐怕过不了几天,这个动物就会因饥饿而一命呜呼了。同样,植物之静,原本其遗传信息码赋予了其静动的功能,植物依靠的是吸收大地自然中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不断成长,但若也要植物像动物那样的运动,采取中国古人讽刺的那种拔苗助长的方式,总是动土刨根,频频移栽,恐怕也折腾不了几天就已经性命不保了。

所谓动亦有道,其道就在于这种动的内在规律,做到宜动则动,不宜动则静动。所谓静动,绝非不动,而是一种相对之动,是相对于大动之小动。这里,我们还可以建立一种数学函数来表达这种关系。

假设M为静动,nn≠0)为动,则静动与动的函数关系式为:M =试论气功养生应以静动为宜。可见,n无穷大时,也就是动得大到了极限,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则是一种静动的状态,这种静动的状态,无论怎样都不可能变为绝对的静止、变为不动,也就是说,M只能趋向于0而不可能等于0

人们习练气功养生,需要的正是这种静动之道,遵循生命运动规律,讲究意动,以静动之动吸纳宇宙日月之精华,天地万物之灵气,同时消化自身最小之能耗,运作生命之潜能,发挥生命之最大效用,从而达到健身养生、延年益寿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