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jingshijie
您当前位置:动静世界 >> 动静世界 >> 论道教生命哲学的真一之气

论道教生命哲学的真一之气

2014/4/28 9:32:18  余强军 胡孚琛  《船山学刊》2013年第3期 【字体:

    气的思想一直是贯穿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涉及十分广泛的哲学范畴,遍及诸子百家的典籍文献。“气”一字在甲骨文已经存在,学界认为最早赋予“气”以哲学内涵的是西周太史伯阳父关于地震成因乃“天地之气”过序所致。古代中国哲学认为,气是精微物质,是万物之始基。《淮南子》云:“天地之合和,阴阳之陶化万物,皆乘一气者也。”又说:“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古代中国人向来认为天地的生成皆源于气,轻阳的气相互摩荡向上生天,浊重之气逐渐凝固为地。又譬如《管子•内业篇》:“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列为星。”
    中国古典生命哲学与医学名著《黄帝内经》对气的论述极其详实,《难经》所言生命之元气与道教内丹学“肾间动气”的认识不谋而合,元气是人体生命最原始的动力,由先天之精气化出,藏于肾脏,在后天依赖水谷精微滋养。这些认识今天已经成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王充说:“元气,天地之精微也。”“万物自生,皆禀元气”这是第一次将“元气”作为宇宙之终极范畴。张载说:“太虚即气。太虚者,气之体。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全面归纳了气的思想,诸如四时之气、五行之气、寒暑气、血气、伦理道德气、乃至治乱之气、中药之药气等十多个义项,涵盖了自然、社会、生命、伦理、精神和人事各个方面。特别是,赋予气以道德属性显示了中国文化的伦理特质,如孟子的浩然之气。王充认为伦理道德是元气的内在固有的属性,所谓“俱怀五常之道,共禀一气而生。”董仲舒将阴阳二气对应人性之善恶。中国古人在寻思宇宙的生成和生命的起源时,独创这种似物质非物质、似精神非精神的最适于直觉体验的“气”论,透视了中国传统的混沌模糊的觉性思维方式。陈荣捷教授将“气”翻译为 the prime force,李约瑟译为subtle spirits. 乃至breath ,air ,vital fluid 等,其实这些译词俱不能传达中国气的独特神韵。实际上,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气此一概念的涵义极其深远宏富,在中国民间信仰中,诸如医学、风水、建筑、艺术、养生乃至人事命运的解释等举凡世间一切事物几乎皆可与之相涉。真可谓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毫为小,待之成体。天地氤蕴气聚气散,化生万物,展示着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本文所要阐发的真一之气,在《道藏》文献中又称为先天一气,是道教内丹学语境下独有的专门术语,在道教内丹生命哲学的理论与实践修养中,是一极其重要的范畴。文章遴选清代内丹学家黄元吉名著《乐育堂语录》相关论述,辅以其他重要道教内丹学文献,试图揭示出此一概念的真实涵义。《悟真篇》云:“道自虚无产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薛道光说:“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真者,真实无妄也;一者,恒常不变也。故丹道所谓的真一之气最基本的品质是它的先天本根本源性质,乃宇宙万物生发的源头。《道德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万物母。”又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名。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教真一之气发轫于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庄子的“通天下一气”及“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的观念更加明确了气乃生人生物之源头活水。老子所谓此混成无名之物,曰夷、曰希、曰微者,皆幽深玄远、不可捉摸,故道之源,在真一之气,道之根,在真一之气。虽无状无象,但天下有形有象者皆从此出,故为天地人物之根本。日后道教内丹家屡言若可体验触碰到此开天辟地的真一之气,即尝到了“道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对此,当代著名内丹学者胡孚琛先生有一精辟论述,他说:“‘道生一’中的‘一’,指元始先天一气,是宇宙创生之始的一片混沌状态。内丹学家将元始先天一炁也称先天混沌一气,先天祖气,是宇宙中隐藏着的唯一秩序,是产生宇宙根本节律的信息源,是宇宙创生和演化的内在驱动力。‘一’是种子,是原型,是基因,是混沌,是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模本’。它类似于歌德猜测到的‘创造力’,柏格森的‘绵延’或‘生命冲动’,是佛陀的‘心’,是宇宙的‘绝对精神’。‘一’即‘太极’,或称为‘朴’、‘独’、‘纯’、‘真’、‘素’等,也称作‘神明之德’,即‘神’和‘德’。”
    实际上,真一之气,丹经偶尔亦称之为元始祖炁、真铅、虚无一气,在内丹学的实际修炼过程中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内丹修炼的成就皆是建立在先天精气神药物的生成、聚集、化合和重塑之上,以补充后天人体因七情六欲消耗掉的能量,而能否顺利招摄到真一之气是药物生成的关键。它是生命化生的源头,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是可能成道的先天根据,是内丹学所谓的“真种子”,凭借此种子,内丹生命之花朵才能够盛开。“道”无疑是丹道最高的实体,但是道无可名状,道之浩淼无处下手。丹道是一鲜明实践性的学问,丹家不是书斋的思想者,他们对理论演绎和预设没有太多的兴趣,丹经中极少空言浮议,句句皆是身心切实的体验。譬如,这个与“道”最接近的、先天本体层次“真一之气” 就是丹道现实修炼中的直接把柄。甚至可以说,就丹道的实践而言,真一之气就是丹道最直接、最直观的“道”。在丹家看来,生命的源泉更直观可以感知的是“真一之气”,如泉水川流不息,生命代代相续。这个源泉可以在现象界的阴阳嬗变中去感受他,在丹道虚极静笃的状态中招摄它,但是我们不能逻辑地言说它是什么,我们更多的是可以说它不是什么。除此之外 ,在逻辑的语境中,我们无法得到更多的内容。在内丹精气神三种生命能量形式的转化过程中,真一之气是最大的动力,具有完美的流动性和直观性的能量形态。清代内丹学家黄元吉说:“若真一之气到时,只要一点可验之处:心如活泼之泉,体似峻峋之石,一身内外无处不爽快,无处不圆融,非可意想作为而得者也。故真一之气名曰虚无元气,以此思之,足见先天一气无可名,无可指。后人强名之曰先天一气。若可名,皆是后天气,不足以还原返本而成神仙骨格焉。学者于此元和内蕴之时,而犹欲于身心内实实模拟出一个色相来,错矣错矣!且此模拟之心即是后天之意,有此一意,而先天淳朴之气必为后天之气打散,虽曰先天,犹是后天也。”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很少对“道”做出深度的阐发,而是结合内丹的实际景象,反复描述了“真一之气”。在其他丹经文本中也反映了“真一之气”在丹道中的极端重要性。譬如:钟离权《破迷正道歌》:“果然采得先天炁,日月擒来两手中。昼夜打交成一块,自有龙吟虎啸声。”崔希范《入药镜》:“先天炁、后天炁,得之者,常似醉。”王道渊注:“先天炁者乃元始祖炁也,此祖炁在人身天地之正门,生门密户悬中高处,天心是也。神仙修炼止是采取‘先天一炁’以为丹母。后天炁乃一呼一吸,一往一来,内运之炁也。”《碧虚子亲传直指》:“凡男子四大一身皆属阴,惟先天一气是阳。”林自然《长生指要篇》:“元始浩劫之祖炁,神仙性命之宗源。”刘一明《修真后辩•先天真一之气》:“……先天之气,为生物之祖气,乃自虚无中来,为万象之主,天地之宗。无形无象,无声无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然虽无形而能生形,无象而能生象。……先天真一之气,是生物之祖气,是鸿蒙未判之始气,是混沌初分之灵根。……夫先天真一之气,是混元祖气,生天生地生人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动静如一,阴阳混成。在先天而生乎阴阳;在后天而藏乎阴阳。”白玉蟾《海琼问道集》曰:“此真一之气,万象之先。太虚太无,太空太妙,杳杳冥冥,非尺寸之所可量;浩浩荡荡,非涯岸之所可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包天地,小如毫芒,上无复色,下无复渊,一物圆明,千古显露不可得而名者。”
    据以上丹经的梳理,可以看出,“真一之气”亦即“先天一炁”最重要的性质是它的先天性。丹道所谓“先天”寓有三种涵义:一是指宇宙创生之时、阴阳未判之前的状态;二是指“父母未生前”、“生身受炁之初”;三是指丹道修炼时“恍惚杳冥”的虚寂状态。亦如黄元吉所言:“所谓真一之气,乃鸿蒙未判之元气,混沌初开之始气;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莫不由之;……非口鼻呼吸之气,非虚灵知觉之气,非坎离心肾之气;在先天而不见其先,居后天而不见其后;先天则生乎阴阳,后天则藏于阴阳。”丹道将它与后天之气,诸如口鼻呼吸气、中医的营卫之气、脏腑之气,乃至肾间动气严格区分开来,以保证丹道修炼的先天依据,它是物质、信息、能量的统一体。丹道认为凡后天有形质有生灭者皆不能作为成丹的材料,只有这个本源性的“真一之气”,才具备成丹的品质,它天然内含先天的精气神。所以丹经冠之以“真一”、“先天”、“虚无”之名。何谓先天?李涵虚《道窍谈•先天直指》:“先天者,超乎后天之上,最初最始,为本为元,盖一炁之尊称也。”丹道以先天、元神、法身为真,以后天、识神、色身为假。人的后天状态乃由先天变现而来,欲逆返先天,须借后天有形有质的肉身。丹道下手即以调养后天色身气脉,不同于佛家自始斥肉身为臭皮囊之旨趣。真一之气又名道炁、祖炁、真铅等。神气的先天状态即是真一之气,是先天神气未分化的本元。当顺而生人时剖分为神与气或者性与命。伍守阳《天仙正理直论》:“神气乃是先天道炁剖判,在人体后显示性、命之两用。”内丹修炼就是神气凝结,性命合融,返还先天。《入药镜》:“是性命,非神气,水乡铅,只一味。”水乡铅即坎中阳,即真铅。朱元育《悟真篇阐幽》:“真铅是先天一炁,从虚极静笃中来,虽似作为,其实无为,乃造化之根源,大丹之宗祖。”《悟真篇》:“不识真铅正祖宗,万般作用枉施工。” 刘一明《悟真直指》:“坎中一阳,乃乾家刚健中正之气,为道心真知,取象为真铅,乃天一所生,具有先天真一之气,为生物之祖气。”
    黄元吉说:“个虚无一气,又谓真一之气,又曰真一之精,又曰天然元气,又曰清空一气,种种名色,不一而足。要无非无声无臭、无思无虑之真,不在内、不在外,隐在色身之中,谓之法身。然如此难思量,难揣度,却远在天边,近在咫尺。此个虚无一气,天地人物同是一般,富贵贫贱均是一理,极之生死患难,亦不为之改移。不因清明而有,亦不为昏浊而无。此个元气,本无朕兆,亦无形色,实为后天精气神之根本,先天精气神之主宰。在先天而生乎阴阳,落后天而藏于阴阳。放之则弥六合,即天地亦不能载,所谓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本。虽无量无边,而仍不离于方寸,所谓卷之退藏于密者。由此以思,氤氲者仍是阴阳真气,而主宰此真气者,始是至真之元气也。生等今闻吾真一之气,谅不复以后天阴阳、先天阴阳,认为真一之气,庶几近道矣。”
    道者何?太和一气,充满乾坤,其量包乎天地,其神贯乎古今,其德暨乎九州岛万国。胎卵湿化,飞潜动植之类,无在而无不在也。
    黄元吉认为天地人物皆是禀此“真一之气”而生,是先天精气神的真主宰,认得这个“真一之气”,离道近矣。丹道语境中已高度形象化、高度本体化的“真一之气”难以在科学文献中找到可以回应的术语。内丹学认为,在宇宙诞生之前是一片虚无,当宇宙创生时,虚无之道化生出元始先天一炁(真一之气),这种先天一炁被认为是宇宙万物运行和生命运动的生机源泉。胡孚琛先生说:“我们推测,先天一炁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初始信息,是时间和空间未展开的宇宙模本,是自然界最根本的节律。丹家将人体和大自然的内在接节律调谐,契合宇宙的自然本性,进入道的境界。”当代宇宙学者的热爆炸理论认为在宇宙在最初10-4秒之前的宇宙混沌状态与中国古人对气的描述有着惊人的对应。
    在丹道实践中,将“真一之气”置于本体层次的实体,视为永恒、超越、无限的原创本源,这比“道”更直观、更形象,更能够体验到能量的流动感和生命的活力。实际上,在丹道的虚极静笃的状态,在神气高度媾和时,很容易体验到“真一之气”真实的力道。“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当然是丹道最高最后的实体,但道非有限语言可以言说,但在这样恍惚杳冥的“真一之气”状态下,却分明可以清楚感受。真一之气是能够成仙的先天依据,能否顺利招摄到真一之气是丹道药物生成的关键,它是内丹学的“真种子”,藉此才能盛开内丹的生命之花。丹道景象气象万千,对于修证者而言,体验到“真一之气”并非难事。真一之气的本质属性是虚无,所以以虚无之元神容易感应到虚无之元气。它并不神秘,黄元吉说只要在杳冥虚静、在冥漠无朕之间,哪怕是能够体味到“一点恬淡意思,一点中和的趣味,身心爽健,脏腑安和,即是真一之气所在矣。”“是以先天元神合虚无元气。” 体验到真一之气对于丹道修养者建立坚韧的修持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体验充满着纯净与灵明、喜悦与满足、解脱与自在,如同洞见真理的光芒,会感受到重返家园的静谧和安详。所谓尝到了“道味”,身心呈现成前所未有的难言的明阳、轻快、圆融的境地,甚至如黄元吉所言“回视人间富贵,其污秽真有不堪忍受之状也。”
    必须指出的是,在丹道的实际修炼中养足后天气,以后天觅得先天是丹家的起手功夫。黄元吉说:“炼丹之道,虽曰先天元气酝酿而成,其实非后天有形之气不能瞥见先天元气。若无后天滓质之气,则先天元气无自而生;若非先天清空一气,则后天尸气概属幻化之具,终不足以结成仙丹。”这里指明了先天气与后天气的关系。黄元吉认为后天色身精气神健旺者更容易探出真一之气,会得本真。他说:“诸子于先天真一之气不能实实在在认得真者,皆由后天色身太弱,无以蓬蓬勃勃而洞见本来虚无妙相也。在后天小子,气息壮旺,易得会其真际。” “夫人之身所以健爽者,无非此后天之气足也。此气即肾间动气,肺主之而出,肾迎之而入,一出一入,往还于中黄宫内,则内而脏腑,外而肢体,无处不运,即无处不充,所谓身心两泰、毛发肌肤皆精莹矣。一切日用云为,总总一个不动心,不动气,不过劳过逸。自然后天气旺,先天元气自回还于五官之地,不必问先天何在,而先天之气自在是矣。若不知保养后天,徒寻先天元气,势如炊沙求饭,万不可得。”这里透露了道教保养后天肉身、养足后天精气神的重要性,后天生命健壮者更可能体认到虚无妙相的先天真一之气。中国内丹生命哲学在唐宋以后非常重视心性领悟,不再认为长生不死的是此有限肉身,而是无上妙道。但是,就道教内丹学的内在品质而言,强调和呵护此一有限肉身是其永恒的追求,这与斥此肉身为臭皮囊、专注参禅心性修养的佛教大异旨趣。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今日普遍流行的气功养生术其要旨皆来自道家道教关于气的学说。由于在这类保健方术很容易体会到身体气脉的流动或者冷热聚集的感觉,所以名之为气功也无大谬。但是,道教真正气的体验绝对不是这些后天气脉的幻影,而是上述的真一之气。此真一之气,是先天性命之源,非后天精气神可以匹及。实际上,道教内丹学将气字另辟为“炁”,独创“炁”字,其喻义深远。炁,表示先天气。真一之气,即先天一炁。炁属火部,汉郑玄注《周礼•春官眂祲》说炁从日、从光所生。丹道随着能量的积聚,人体发出光,这是炁与光能的转化。“炁”字下面的四点是火的假借,直接地说,无火之谓炁。这个字本身已经透露了丹道的真义。什么是火?中医有相火和君火之谓,凡是淫欲、情欲和躁动的意念皆是火。没有了这些躁火,生命的气机潜能渐渐引发出来,元气自然生长。这个“炁”字其实已经暗示了养生要旨,一个人只要不着急,不上火,清心寡欲,尽可能减缓生命系统的熵增进程,就可能得以长生。南怀瑾先生说:“此字在魏、晋之前的道家是否已经出现,值得考证。这个无火而组合的炁,首先告诉我们,它不是普通的空气。它是一种生命的潜能。”内丹学认为,只要逾越玄关,后天性命成先天性命,真一之炁自可感应招摄,所以丹经说真一之炁自虚无中来。玄关即玄牝,故老子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此真一之气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更需要谨慎的是,时下的气功修炼者不知真一之气的根本、不明先天性命之圭指,以后天意念随心所欲导引气脉造成了难以恢复的弊病和隐患,一如张伯端所言:“自身没有真种子,犹将鼎内煮空铛。”没有绝对的信心体验到真一之气,这类导引犹如干锅灼烧,能不惧乎? 清代内丹学家黄元吉说:“吾再进而言之,神要不动不摇,心要能谦能虚,身如泰山,心似寒潭,专心一志,自然真气冲冲直上,不似旁门纯以意思牵引。要知此气不是外来之气,是吾人受生之初先天一点氤氲元气入于胞胎之中者是。只为后天气息用事,先天气息蔽而不见。一朝凡息已停,真息自露。尤要知真气既生,我家主人翁正正当当坐镇中庭,方有主宰。”他在这里也暗示了采气,特别是今日气功之采气法门的浅薄。此气不是后天以意可以采来的,是先天氤氲之元气,若没有高度静定状态,玄关没有开启,根本不能招摄采取。黄元吉进一步说:“外阳勃举,只是微阳初动。非真阳大动不可遽转河车,若转河车,则一身骨节之间精血未充,遂以意运气,势必烧灼一身精血,为害不小;而况心意未静,不能不有凝滞。倘或血气为杂妄所窒,在背则生背疽,在头则生脑痈,在肺则生肺痈,在腹则生肠痈单腹鼓胀之病,在肾不是滑遗精血,就生杨梅肾痈等症不一。总之,无水行火,水愈灼枯而火愈炎烈,其势有不能遏者,此邪火焚身之患,学者所当戒也。纵有性纯心定之人,或不至于此极,然不目暗耳鸣,必至心烦意乱,切不可轻易乱动也。……真阳之气至刚至壮,其必丹田气突始能开关展窍,不须多用气力引之上升而下降也。”其实,真一之气发动之后,无需导引,会自然循经入络,循规蹈矩。这些告诫对今日修炼气功者是何等重要,这个时代纯真高明的丹经和丹师都已经很难见到,尤其是受到科学有形物质观念的影响截取丹经的只鳞片爪,随心所欲的胡乱导引采气,其后患不可小觑。
(作者余强军系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哲学博士,胡孚琛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