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jingshijie
您当前位置:动静世界 >> 气功天地 >> 健身气功文化结构研究

健身气功文化结构研究 ——“健身气功文化”释义、功法与图籍器材

2014/2/7 14:55:32  周伟良  《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3年第10期 【字体:

  十多年来,随着健身气功实践的发展 相关理论研究也呈现出可喜景象。然而,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亟须引起注意。如:“气功文化”、“健身气功文化”等,虽已被不少学者时常论及,但迄今为止鲜有人对此进行必要的概念界定, 因而到底什么是“气功文化”或“健身气功文化”始终令人雾里看花,难得要领。比如:早在1994年有文章提出“气功文化”是气功“兼济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道德伦理与哲学美学,中医学与环境学等方面知识”【1】对此,读者不禁要问:难道气功文化仅是囿于气功与相关文化领域的关系吗?又比如:一篇研究“气功文化环境”的文章,文中论述的“气功文化现象”实际为“气功社会现象”【2】读者同样要问:难道“气功文化现象”就是“气功社会现象”吗?再比如:也有些论文谈及的“气功文化”具体内容往往指气功本身,“文化”一词似乎只是用来故作高深的张皇用词 【3】进入本世纪,“健身气功文化”提法渐多,但在何谓“健身气功文化”这个问题上,有人认为是研究者“从文化性格的角度解析健身气功”,换言之,所谓“文化”,即是一种研究视角 【4】也有人理解为因“文化是健身气功的根基”,【5】
    故“健身气功文化“是文化与健身气功的二元组合。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6】“健身气功文化”是当代学术春潮涌动下形成的一个理论领域,对这一概及其结构进行研究,并非“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疏阔之谈,而有其无法取代的理论意义。
    一、“ 健身气功文化”释义
    就“健身气功文化”的语词构成而言,显然是“健身气功”与“文化”连缀的复合词组。概念是人们有关客观对象本质的认知,也是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鉴此,在阐述“健身气功文化”之前,必须首先界定“健身气功“概念的基本语义。
   (一 )“健身气功”概念定义
   “健身气功”一词,是在1996年8月由中宣部、国家体委、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工商局等七部委局下发的《关于加强社会气功管理的通知》中正式提出,但它是与“医疗气功”相并列的一个概念,属于“社会气功”的一部分,与今天的“健身气功”无论其内涵或外延都有所区别,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健身气功”,它的出现当与2001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的成立有关。何谓“健身气功”?2007年的一本《健身气功二百问》解释是:“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该概念将“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作为健身气功的主要活动形式,并将其归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此外,也有人提出:“健身气功是以健身为目的,以较为和缓的形体活动为基础,身心状态趋向于调身、调息、调心合一的体育运动项目。”【7】另一种意见认为:“健身气功是一种以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整体观为理论基础,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是追求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和谐的整体健康为目的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8】
    诚然,以上的概念表述对于人们认识健身气功不无帮助,特别是有人提出的健身气功是以“生命整体观为理论基础“一说颇有见地。但是,一个概念界定在学理上能否成立,还须经受逻辑验证,其中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阐明了被定义概念的内在本质属性或涵盖的内容形式。依此,上述的概念界定至少存在两个无法掩饰的缺憾:第一,健身气功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并不清楚。第二,有些定义中把“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称作“运动形式”,显然有悖学理。因为“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贯穿于健身气功涵盖的所有功法之中,此乃健身气功的本质特征。何谓“运动形式”?形式逻辑基本常识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其自身的内在规定性(本质特征)和与其相应的外在规定性(形式范围)所决定。前者,即是人们常说的概念内涵;后者,即是概念外延。依照逻辑学关于定义的基本要求及吸取相关成果,本文将“健身气功”的概念定义为:
    健身气功是在传统生命整体观影响下的以身体姿势、呼吸锻炼、意念调节为有机整体,以动功、静功包括自我按摩为基本活动形式,旨在袪病健身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这一概念与其他定义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特点:首先,指出了传统生命整体观影响下的“身体姿势、呼吸锻炼、意念调节为有机整体”是健身气功的本质特征(也即该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这就是说离开了此特征也就谈不上什么健身气功;其次,指出了包括自我按摩在内的动功、静功应是健身气功的基本活动形式(也即该事物的范围);再次,指出了健身气功的根本目的是祛病强身,从而避免了1996年8月的《关于加强社会气功管理的通知》中“健身气功”与“医疗气功”的硬性分类(因为两者无论活动方式上、理论阐发上显然都难以自成畛域,况且“社会气功”与“健身气功”“医疗气功”不在一个分类层面,存在交叉分类之嫌),同时也与诸如“心禅如一”的佛教禅定,“结丹得道”的道教内丹和“穷理尽性”的理学静坐等有所差异;最后,指出了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两者的关系即逻辑学中的属种关系,通过对“类”的民族文化归属,可与印度的瑜伽或西方的超觉静坐相区别。另一方面,定义中的“传统”旨在说明健身气功并非始于今天,而有其悠久的时间绵延,历史上的许多健身功法尽管未冠以“健身气功”之名,但与今天的健身气功有着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
   (二)“文化”概念定义
    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文化无疑有着极为广博的包容量。曾几何时,一些论著动辄“文化”几成泛滥之势。为此,已故著名学者钟敬文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剀切之言:“要讨论文化的种种问题,必须先大略弄清楚什么是文化。”【9】故而,我们在廓清“健身气功文化“基本概念前,有必要梳理一下与其相连的“文化”一词 。在当今社会里,“文化”一词已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语言叙述中,但由于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所以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中外学者众说纷纭,诚如有学者指出的,“一进入文化定义的领域,我们就仿佛进入了一个迷宫“。【10】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1952年曾对1871年至1952年的80年间西方有关文化的定义进行过统计,共达,164种之多;【11】在我国 ,“文化”一词早见于汉代刘向的《说苑•指武》,其曰:“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的文化,乃“以文教化”。晋代束皙《补亡诗》中的“文化内辑,武功外悠”,也基本同义,与今天众学科所探究的“文化”不是一个意思。国内对于“文化”概念的讨论,始于上世纪的民国时期至今依旧。1990年版的《辞海》是这样给“文化”下定义的:文化“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但是,也有学者不赞同把文化分为广、狭二义,认为文化就是文化。特别是文化学中“文化分层理论”的出现以及有关文化结构的研究 ,一般都侧重于广义的文化概念理解。所异者,不过有的坚持原来的文化与精神二层次说,有的主张文化分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有的认为分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也有的提出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合与风俗习惯六层次说等。其中,文化的“三层次”学说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在当今学者的诸多论述中,北京大学的张岱年教授对于“文化”的释义值得注意,他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文化有着复杂的内容,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风俗等,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的体系。”【12】依此外延式列举定义,健身气功理所当然属于文化中“多层次、多方面”的一个子系统。
    以上有关“文化”概念的种种综述,旨在“大略弄清楚什么是文化”。虽说文化概念并非本文论题,但为了便于“健身气功文化”的界定,故笔者在前人成果基础上将“文化”的概念理解为: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部分,彼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文化的有机整体——这是个与自然有别的世界,一个体现人的社会活动意义与精神价值的世界。
   (三)健身气功文化 概念定义
    明确了健身气功与文化的概念,不等于就明确了“健身气功文化”的概念。这是因为:首先,健身气功不等于健身气功文化;其次,在文字表达上,作为子系统的健身气功文化也难以套用现成的“文化”定义。如健身气功的“物质文化”就不能简单地以一般的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物质存在为对象,它的物质文化除历史上留下的气功图籍、器材外,还包括各种作为行为方式的功法活动,可以说这是包括健身气功在内的各种技艺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再如,作为其中间层的“制度文化”,除了各种社会规范与政策法令,也包括非直接可视可见的功理、要求及其他社会机制。基于以上分析及笔者对于健身气功文化的把握,这里依据逻辑学中的列举定义法,将“健身气功文化”的概念定义为:
    健身气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图籍、器材等在内的健身气功功法、功理,以及相关社会机制、观念意识与价值取向等的传统体育文化事象。
    这一表述有四点值得注意:第一,健身气功文化与健身气功密切关联,但亦有区别,并非互换概念;第二,健身气功文化本身就是个客观存在,而不是一个“健身气功”与“文化”的二元组合或人为的研究视角;第三,健身气功文化有其自身的内容所属,这些内容彼此交错,共同构成了健身气功文化体系;第四,在“类”的归属上,健身气功文化是中华民族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传统体育文化事象的客观存在。
    定义中健身气功文化所具有的“包括文献图籍等在内的健身气功功法、功理,以及相关的社会机制、观念意识与价值取向”,按照文化学的“三层次说”,本文将其分为可视可见的“外显层”、精神意识的“内隐层”,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层”三大结构,此三结构各为畛域、又彼此相关。需要说明的是,文化的“外显”与“内隐”之名,并非笔者臆撰,早由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本文不过在此基础上将一般文化学者视为“中层结构”的“制度文化层”名曰“中间层”从而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层次相对应。当然,学术上的分类只是为了方便研究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诚如西方学者艾耳雷德•库恩所说的那样:“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是很多的”“从绝对意义上说,没有任何更好的分类体系,它的用处取决于眼前的目的。”【13】本文对于健身气功文化结构的分类也可作如是观。下面 就健身气功文化的三层结构择要论述。
    二 健身气功文化外显层——功法与图籍器材
    健身气功文化的外显层,亦即文化系统中的“表层结构”,它是健身气功文化赖以存在或展现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行为方式的各种功法与图籍、器械等。下面,就历史上健身气功的主要功法与图籍、器材作一简述。
   (一)健身气功主要功法梳理
    历史上的健身气功名称不一,功法繁多,或曰“导引”、“坐忘”,又有“气功”、“静坐”之名,这里,按照其身体活动特征,将林林总总的功法分为动功、静功与自我按摩三大类。
    1、动功类
    表现为肢体活动的动功是健身气功门类之一,《因是子静坐法》中又称其为“外功”。其缘起很早,早在先秦时期的《庄子》一书中就有关于“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的导引活动,《吕氏春秋•故乐篇》中更将此类活动推至是伏羲时因水道壅塞而民气郁阏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宣导之”。1974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44幅“导引图”真实展现了2000多年前健身气功的功法样式.。
    随着健身气功的发展,至东汉后期,出现了有文字可查的第一套健身气功功法——“五禽戏”。两晋南北朝,在葛洪的《神仙传》与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等书中,又分别记载了“八段锦”与“六字诀”。至唐宋明清。原先的健身气功功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八段锦衍生出了坐式八段锦与站式八段锦,六字诀也形成了“动功”和“静功”两种活动形式,同时,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辑录了十八势的“天竺按摩法”与四十二势的“老子按摩法”,明清出现了十二段锦、二十四气坐功法和易筋经十二势等,至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上盛行鹤翔桩、郭林新气功等;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家管理部门组织专家一方面对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和易筋经十二势等传统功法进行整理、推广,另一方面在传统健身功法基础上又创编了诸如导引养生功十二法、马王堆导引术、大舞及太极养生杖等,除此以外,社会上也有自己创编、自己锻炼的健身功法,如北京体育大学创编的导引养生功,杭州地区创编的太极导引功等。
    2、静功类
    吐纳服气的静功是健身气功功法的又一大门类,也即狭义上的气功,《因是子静坐法》中又称其为“内功”。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移精变气”之说,并已将“行气”作为当时主要医疗手段之一,所谓“服天气,而通神明”,而《老子》一书中的“营魂抱一,专气致柔”等,被历代养生学者视为对气功的描述。这类讲究吐纳服气的静功按不同的文化领域,可以分成诸如佛教的止观禅定,道教的内丹修炼,理学的静坐存想,医家的吐纳导气,如按其具体身体练功姿势分,则一般有三种,即站式、坐式及卧式。
   《隋书•经籍志》中所收列的《导引图》三卷,其注为“立一、坐一、卧一”,说明站、坐、卧三种练功姿势的成形年代甚早。三种姿势中,坐式较为普遍,无论是佛道的结跏趺坐,还是理学的静坐存想,均为坐式。坐式分盘腿坐与平坐式两种,其中盘腿坐分双盘、单盘与自然盘三种。对于劈腿的结跏趺坐《大智度论》卷7评述道:“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不疲极,此是坐禅人坐法”。卧式分侧卧与仰卧两种。侧卧,一般认为起自宋初的陈抟,他的《寿命论》中曾云:“倦时侧身卧,双腿须自然,一手如覆地,一手如托天,气贯金炉内,抽坎将离填,龟蛇悦自动,灵根朝上元”。陈抟本人也有“睡仙”之称。但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已有类似记述:“凡人睡,欲得屈膝侧卧,益人气力。”陈抟之侧卧,应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发展。关于站式,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记有“行气从头至足”的倚壁,“上下正直”的立身等多种。近人秦重三的《气功疗法与保健》中介绍的三种站式分别为“三圆式”、“三合式”与“伏虎式”。【14】
    3、自我按摩类
    自我按摩是健身气功中的重要内容,古代又称“按跷”。《黄帝内经•素问》注释云:“按跷者,跷足以按摩也。”唐代僧人释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所说“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即为导引也是此意。健身气功自我按摩的内容非常丰富,如叩齿、漱津、浴面、挽耳、烫目、鸣天鼓及手指梳头和手摩身体等。
    对于练功中的自我按摩,晚清学者郑文焯在《医故》中给予了充分肯定:“古之按摩,皆躬自运动,振捩顿拔,挼捺拗伸,通其百节之录,尽其四肢之敏。”应该指出的是,健身气功中的“自我按摩”主要是指配伍于动、静功的辅助活动。
    以上三类健身功法中,体现身体姿势的“调身”、讲究呼吸锻炼的“调息”和由意念参与的“调心”贯穿于功法活动全过程,是健身气功的生动体现。其中,身体姿势是任何功法的基本形式,练功中锻炼者最先接触的内容就是功法姿势,呼吸锻炼是健身气功最为显著的活动特征,明代王阳明弟子王龙溪写有《调息法》云:“欲习静坐,以调息为入门”;意念参与是健身气功功法的关键,不管是静功的意守丹田还是大、小周天,不管是动功的引体导气还是发火烧身,都离不开意念活动,前人有所谓“全凭心意练功夫”之说。
   (二)健身气功文献图籍概要
    健身气功文献图籍是健身气功外显层文化的又一重要内容,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历史上,有关导引气功的图籍文献数量浩繁,品类不一。为了便于叙述,不妨把与健身气功有关的各种导引气功文献资料按年代分为古代、近代与现代三个时期:
    1、古代文献图籍类(先秦至清末)
    古代导引气功著述非常丰富,为人熟知的如战国时期的《行气玉佩铭》,上世纪70年代湖南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画“导引图”和《却谷食气篇》,1984年出土于湖北江陵张家山西汉早期墓葬的《引书》,东汉时期的《河上公章句》与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两晋时期的《黄庭经》和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和《上清握中诀》,隋唐时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有关论述与女道士胡惜《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司马承祯的《天隐子》和《服气精义论》,宋元时期张百端的《悟真篇》和托名“许逊”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张君房的《云笈七签》与邹朴庵的《太上玉轴六字气诀》,明清时期的《性命圭旨》与《易筋经》,冯曦的《颐养诠要》及潘霨的《卫生要术》等等,尤其是道教内丹的文献图籍,其量更多。据陈国符《周易参同契与内丹外丹》一文统计,仅《道藏》一书辑录的静功内丹文献就有一百二三十种之多。【15】此外,还有通过诗歌形式记录的导引气功资料,如据说是东晋许逊所作的《长生导引歌》,唐代白居易的《静坐诗》、柳宗元的《种仙灵毗》、张籍的《题辟谷者》,宋代邵雍的《宇宙吟》、陆游的《客去》、曾慥的《临江仙》及白玉蟾的《水调歌头•修炼》,元人李道纯的《满江红•赠睡着李道判》,明代陈继儒十六阕“调寄渔家傲”《译梦》等,都是古代气功的重要文献。需要一提的是,古代气功文献中还有一类民间抄本。所谓《抄本》,顾名思义即未经刊刻而手抄的图籍。目前所见,大多为清代以来的传抄本,如华北地区梅花拳内部的《皇极宝卷》及《根源经》等,诸如“十步修行功”与“金丹大道”等功法即记述于此。虽然这类功法并不完全等于今天的健身气功,但对于研究历史上气功活动在当时下层社会的开展,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
    2、近代文献图籍类(民国时期)
    与古代相比,民国时期导引气功的文献图籍要少得多,但也有出版,代表作如有蒋维乔的《因是子静坐法》(1914年),托名“达摩”的 《易筋经义伏气图说》(1917年),席锡藩的《内外功图说辑要》(1918年),丁福保的《静坐法精义》(1920年),周述官的《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1930年),王贤宾的《意气功详解》(1931年),王怀琪的《易筋经二十四式图说》(1920年)与《新编八段锦》(1947年)等。
    3、现代文献图籍类(上世纪50年代以来)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导引气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健身气功”的出现,标志着这一延续了数千年的健身文化揭开了新的一页。就记录健身气功的文献图籍而言,此时期各类资料种类多样,有著作、文章、期刊、辞书以及各种视频等。早在上世纪中期,有刘贵珍的《气功疗法实践》(1957年),陈涛《气功科学常识》(1958年),上海市气功疗养所的《气功疗法讲义》(1958年),秦重三的《气功疗法和保健》(1959年),胡耀贞的《保健气功》(1962年)和台湾萧天石编辑的《真本易筋经•秘本洗髓经》(1968年)等。进入八九十年代,气功一度成为当时的社会热点,与此相关的各种书刊,报道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有些内容与今天开展的健身气功并不一致,但作为中国气功史上一段真实的历史存在,折射出社会众生态的方方面面。新世纪开始,国家有关管理部门为配合先后推出的九套健身气功功法,分别出版了《健身气功•五禽戏》、《健身气功•六字诀》、《健身气功•八段锦》、《健身气功•易筋经》以及《健身气功•十二段锦》、《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健身气功•大舞》和《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九本包括碟片在内的功法图籍。除此之外,还有《郭林新气功》,赵中道弟子关永年编著的《太极棒气功》等,尤其各种冠以“易筋经”,“八段锦”等传统功法名的图籍读物,充塞于书肆铺架,加上多种前代气功文献的出版,极大丰富了当代健身气功的文化内容。
   (三 )健身气功器材举要
    属于健身气功文化外显层的还有练功所用的器材。汉代马王堆汉墓导引图,绘有“以丈(杖)通阴阳”的导引术势,其所谓的“杖”,即练功器材。除此之外,同为汉代的《引书》和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都提到练功中所需的绳索与棒杖,至民国时期,社会上又出现了太极棒尺及太极球等。今天推行的太极养生杖,同样为健身气功器材。

参考文献
【1】周华敏:气功文化与人文精神,《学术交流》1994年第3期.
【2】傅静义:气功“打假”与创造新的气功文化环境,《体育学刊》1997年第4期.
【3】徐汉明:气功文化、气功态与精神障碍浅论,《中国社会医学》1994年第2期。熊志勇:气功文化与体育精神的近代转换,《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4】李金龙:健身气功文化的阴柔特征与价值,《搏击•体育论坛》2012年第7期.
【5】丁丽玲:论健身气功文化特征,《体育文化导刊》2010年第5期。
【6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百度百科:健身气功 http://baike baidu com/view/928468 htm
【8】张峰:健身气功概念探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3期
【9】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第35页。
【10】许苏民:《文化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第33页。
【11 】傅铿:《文化:人类的镜子——西方文化理论导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12】张岱年等:《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13】吴忠泽:《发达国家非政府管理制度》,北京:事实出版社2001年版,第13 14页。
【14】 秦重三:《气功疗法与保健》,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版,第9 11页。
【15】陈国符:《道藏源流考》附录六,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