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jingshijie
您当前位置:动静世界 >> 气功天地 >> 论气功的意识主导功能

论气功的意识主导功能

2014/1/8 19:32:22  唐光斌  本站原创 【字体:

    气的无孔不入性决定了气的运行呈现出多向性,从而导致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气的这种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尽管可能表现出许多形式,但可以归结为气的呼出、吸入、上升、下降四种基本运动形式。人体气机运行并非杂乱无章,而是要遵循着一定的运行秩序,一旦气机散乱无序,身体就会出现病变。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生命在于有序。因此,我们可以按照气的基本运动形式,通过意识导引,使生命气机有序运行。
    意识(consciousness)一词源于拉丁文,本是“共同的认识与了解”的意思。尽管意识这个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却能为人们所感知,蕴藏着巨大的力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科斯特•派克(MSoott Peck)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一书中,谈到“意识的进化”时也认为,我们的意识具有罕见的强大力量。它掌管生命的一切行动,负责做出决定,并把决定付诸实施。人们从事各种运动,如体操、武术、打球、跳绳、游泳、跑步、投掷,等等,其实也是在人们的意识支配下的一种行动,这种行动往往需要保持身体平衡状态下才能实施,因为人体一旦失去了平衡,不要说这些运动不能很好地完成,即便是走路、举手投足等一些简单的动作,也是无法正常完成。而人体运动平衡与意识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意识的导引作用来增强人体运动的平衡功能。例如走平衡木锻炼人的平衡能力,一般是从平衡木的一端走到另一端,以从平衡木上行走不掉下为达到要求。那么,不掉下,就是人们走平衡木的一种共同认识,这种共同认识所形成的意识,传递到大脑的中枢神经,再由运动神经在不掉下的意识支配下,平衡肌肉骨骼运动,同时,意念气机循经向下运行,使气达脚底涌泉、力达脚底涌泉,从而使平衡木运动得意实现。试想,如果我们走平衡木时,意念不是领气下行至脚底涌泉而是上行至头顶百会,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气机上涌,将会觉得头重脚轻根底浅。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验,每个人只要一试便知。
    人们也许不难理解运动平衡的意识导引作用,但对无意识的运动平衡却难以理解。2013年,网络上曾流传过一段险象环生的视频录像:一个骑自行车的红衣女子与突然拐弯出现在眼前的一辆卡车相遇,眼看即将撞车,就在那千钧一发之际,只见她几个漂亮的躲闪穿插动作,观者汗颜,她却安然无恙。据称,那红衣女子原来是练体操的。那种险象环生的场景,我也有过类似的亲身体验。1993年10月的一天下午,我驾着摩托车在主干道上行驶,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突然在十字交叉路口拐出,根据车速,刹车已不可能,为避免撞车,我驾车直接撞向了路边的花坛护栏,我本人则从车前抛出十多米落在了花坛里。我当时被抛出的瞬间,脑海里呈现出的是一片空白。我无意识地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着地后又就地滚了几下,然后站了起来。万幸,那次竟没有留下任何伤痕。一般地,对一些险象环生的意外事件,人们可能会将它归之为一种求生本能性的反应,而我则认为,这种本能性可能还存在着某种更深层次的意识支配力量,这种力量也许比本能性更奇妙。心理学家所谓的潜意识,就是一种超越于意识的存在。派克认为,潜意识是一片神秘的领域,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它的神秘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潜意识知道的事情永远比意识多得多。并且认为,梦是潜意识存在的最好证据。有时候,我们的梦还会提供意识所缺少的信息。我们迷失方向时,梦会成为前进的导向,我们犹豫不决时,梦会给我们正确的指引。意识的成长与进步,意味着它开始认同潜意识所熟知的一切,使潜意识层面的内容浮现到意识层面,实现潜意识与意识的融合。因而心理医生的职责,就是扩大患者的意识领域,使其范围和方向与潜意识领域更为接近。在心理学家看来,潜意识可以引导着身体的运动。如此,我们应该可以推测,那些险象环生的事例,尽管可能与我们讨论的意识协调气机运动没有直接联系,但不能完全否认它们之间或许存在着某种联系。在生命处于瞬间即逝的生死攸关时刻,险象环生的客观现实或许正是人体潜意识作用的结果。当然,这种推测有待进一步研究。
    意识导引在于协调气机运行有序。按照阴阳学说的理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均有阴阳,阴阳交合不仅精微,而且有序,人体也不例外。如:人体的里为阴、外为阳,前为阴、后为阳,下为阴、上为阳,手掌为阴、手背为阳,手臂内侧为阴、手臂外侧为阳,等等。健康人体,需要保持阴阳协调有序,人体一旦打破这种阴阳协调而失序,就会生病。即《济生方》所谓的“偏阴偏阳之谓疾”。于是,中国古代医家将阴阳普遍运用于探病治病。明代名医张景岳认为,“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与阳而已”。古人把人体阴阳平衡与否,看成是决定人体生命兴衰的大问题。《黄帝内经》说:“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背)之,从阴阳则生,逆阴阳则死。”以阴阳论生死,认为从者生逆者亡,阴阳就是决定生死的“道”,至于其中的“道”,则是指练功养生的规律。也就是说,顺从阴阳平衡这个总体规律去练功养生,才是生路,违背了那种规律而为之,则只有死路一条。故《黄帝内经》又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气功练家更是看重人体的阴阳协调,一些气功功法中,有阴阳协调有序的明确要求。比如,宋朝的气功家张紫阳的练功要求歌诀中就明确指出:“草木阴阳亦两齐,若还缺一不芳菲。初生绿叶阳先导,次发红花阴后隋。常道即斯为日月,真源反此有谁知。寄言学道诸君子,不识阴阳莫乱为。”气功家吕纯阳也说:“水火均平方是药,阴阳误差不成丹。”这里,古气功家强调练功务必懂得阴阳之道,这个道是什么呢?这个道就是阴阳平衡与协调阴阳平衡的规律、法则。
    人与其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中国传统医学将这个庞杂的体系简化为阴阳两大部分,并且逐级划分阴阳,从而使复杂体系简单化,简单阴阳复杂化,显现了系统的等级与层次性。对于人体而言,将构成形态结构的精微物质规定为阴精,驱动生命运动的动力规定为阳气,从阴阳的基本属性看,一般表现为阴主静而阳主动,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维持着人体系统的动态平衡,从而使人体生命处于相对稳定的健康状态。气功锻炼,是既练气又练意的功夫。我们将一切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气称之为正气,将一切有损于人体健康的气称之为邪气,练气,就是要通过意识的导引,协调人体的阴阳平衡,颐养正气,抑制邪气,进而祛病治病,健康养生。
    中医经络学将运行于人体经脉中的气划分为营气、卫气、宗气、元气等,并将它们统称为经气或脉气。按照《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谓“真气者经气也”的说法,经气即是真气,因而可将经气归类为人体的正气范畴。在正常情况下,经气维持着人体的动态平衡,使人体处于一种所谓的“阴平阳秘”的有序状态。一旦人体受到侵袭或损伤,人体这种动态平衡就会被打破,表现出经气的紊乱无序。调气,作为气功锻炼的核心内容,则是我们保持身体动态平衡常用的方法。气功调气,是意识主导下的调气。经气的紊乱无序表现出的症状尽管可能有多种多样,但大体上不外乎“虚”“实”两类,因而为实现“阴阳平复”的目标,调气往往秉持“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的理念。至于调气的具体做法,既可以通过自我调气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他人调气来实现。自我调气,既可以整体调整,通过练功使周身经络通达,气机流畅,也可以局部调整,通过吸纳天地万物之灵气与经穴排放病气相结合,补虚泻实。他人调气,既可以通过训练有素的气功师发放所谓的外气作为刺激源直接灌注患者的特定经穴,以正气逼迫邪气就范,也可以通过训练有素的气功师气场感应患者实现经络通达,气机流畅,祛病疗疾。据《中华气功学》介绍,现代研究已证明,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一位训练有素的气功师,因练功而内气运行时,可以使另一位未练功的自愿实验者的身体同一部位出现相同的特征运动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定义气功为意识主导下的呼吸运动,气功即是练气的功夫,但它又不是呼吸运动的代名词,而是强调意识运用的结果,是使自身的生命运动在意识的作用下处于优化状态的一种自我锻炼方法。古人认为“身为心之舍,心为身之主。”所谓“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用功夫”及佛教的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强调的也正是一个“意”字。世界上的所有功法,都离不开意识的作用。那些意守“外景”或“内景”的功法,自不必说。事实上,那些所谓的动功功法,或者以意领气,或者以意领动作导气,都没有离开意识的参与。即便是有的功法认为无需意念,完全顺应自然,实际上也没有否认功法中意念的存在,希望在顺其自然的意念中练就功夫,这就像人们对某一事物没有意见的意见本身也是一种意见一样,只不过是以一念代万念,是意念的另一种表达而已。尽管气功锻炼除了意识的运用外,还有呼吸和形体的调整以及饮食和睡眠的要求,但意识的活动,即练意在气功中地位和作用,相比之下,则更为重要。可以说,没有意识的运用,称不上气功锻炼。例如,一般的体育运动,也都需要调整呼吸,即气功三要素中的调息,其目的在于使运动技术水平发挥得更好,而气功所要做的调息,其目的则在于意识运用发挥得更好,使练功者更容易进入气功态,激发人体潜意识的功能。可见,从调息的内容与形式来看,气功锻炼与体育锻炼有联系,但不是一码事。
    气功强调意识作为其锻炼的先决条件,是不是只要强调意识锻炼,即练意的活动,就属于气功了呢?答案仍然是否定的。众所周知,棋类活动,即是以锻炼人的思维为主的练意活动。以中国象棋为例,每走一步棋,都要求平心静气地运作棋子,有意、气、形的共同参与,切忌心烦气躁。但走象棋也不是气功锻炼,而是被归类为一项体育运动。这里,有一个需要我们弄清楚的重要问题,那就是气功关于“意”的规定性问题。
    气功经典理论认为,气功练“意”就是练“神”,这种“神”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神”称之为“元神”,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有存在,好比是人体遗传基因。后天之“神”称之为“识神”,是指人出生后逐渐积累的本无存在,好比是日积月累的知识、能量,是可以控制生命体行为的意识体。由此看来,这里所谓“识神”与“元神”,相当于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识”与“潜意识”。
   “识神”与“元神”联系密切。人的聪明或愚钝不仅与“元神”有关,而且更与“识神”有关,人在处理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能量大小往往因其后天受教育程度及其人生经历的不同而不同。棋类运动显示出的博弈水平,实际上表现出的是“识神”的积累与发挥。棋类博弈在于运用意识,使“识神”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益智增才成就事业,气功锻炼在于运用意识,使“元神”护养得尽善尽美而防病祛病延年益寿。“元神”护养得体,可以更好地发挥“识神”的效用,使人变得更有睿智。“识神”的发挥则对“元神”的护养有一定的干扰作用。人体七情六欲的过度释放,都会打破“元神”的静态,导致身体的不适乃至病变,如大怒伤肝,纵欲伤肾等,导致人体元气受损,“元神”受伤。因此,气功功法要注意协调“元神”与“识神”的统一,不可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既要注重“元神”的护养,也要注重“识神”的发挥,充分协调“元神”与“识神”的作用,达到既防病祛病延年益寿又益智增才成就事业的双重功效。一般而言,练功的第一目标往往是保护“元神”,但“识神”干扰“元神”的客观存在,往往也为练家所看重,因而无论哪家功法,一般也都从以降低“识神”干扰“元神”方面入手进行修炼。事实上,“识神”干扰“元神”的程度还会因为人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因而要研习一套适合所有人的功法是不太现实的。换句话说,天下没有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包祛百病的气功功法。也正因为如此,才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不同气功功法,从而适应了不同人群的需要。而这些适应不同人群的气功功法,无一不是意识主导下“元神”与“识神”的统一。这种意识主导下的统一,使人体经络通达,经气流畅,气机运行有序,身体处于良性状态。(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