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jingshijie
您当前位置:动静世界 >> 气功天地 >> 道家传统养生文化与健身气功的关系研究

道家传统养生文化与健身气功的关系研究

2013/3/27 14:05:01  姚晋宏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0期 【字体:

    一、天人相应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哲学基础
    天人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天人关系” ,实质上指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尽管古代思想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不尽相同,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从《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到戴震的“人物与天地,犹然合如一体”,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
    哲学领域关于天人关系的上述见解势必会对传统养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这一方面是由于养生学直接以人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则在于传统养生文化以古代哲学作为自己的深厚底蕴。事实上,天人关系也确实在中国养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早在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奠基作《皇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可见古代养生家在天人关系学说的影响下,已经直观地感觉到人类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只能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人应该与自然界存在一种相同相应的关系,所谓“人于天地相参”,强调的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
    “天人相应”的观念为传统养生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哲学依据。在传统养生理论中,阴阳五行学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这种学说的产生,恰恰是以“天人相应”的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依据的。“天人相应”的哲学观念是传统养生方法创立的认识论基础。中国古代的养生方法经过数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已经形成了一套门类繁多、方法各异的独特体系。“天人相应”的哲学观念大体上可以视为它们共同的认识论基础 。以气功养生法为例,它的产生和完善显然与“天人相应”的哲学观念息息相关。
    “天人相应”哲学在传统养生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少重要的养生原则和实践方法与“天人相应”的哲学观念发生着直接与间接的联系。所以“天人相应”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把握住了它,就是掌握了一把开启充满东方神秘色彩的养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二、中国道家传统养生的基本理论
    1.虚静养神,追求内在生命力的自我提升
    中国养生学向来认为“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和生命存亡的根本,也就是说,“神”可以看作是人的一种内在生命力的体现。因此,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养神”来保养和提升人的内在生命力。与此相适应,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也就破土萌芽了,这就是以“清虚静笃”作为内在生命力自我提升的主要手段。
    追溯历史可以发现,虚静养神这样一种中国养生文化的特点,首先肇端于先秦时期的老庄哲学。老子主张通过虚无恬淡、清静无为来保生益寿,他指出,“至虚极,守静笃 ”,“归根曰静”,强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在此基础上,庄子进一步提出了“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才是“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的观点,从而得出了“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行,此养生之道也”的结论。
    人的生命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实际上就是通过机体的运动来保持一种和谐与恒稳状态。这种和谐与恒稳不仅体现为身体各部位之间的相互协调,也反映在内在生命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平衡上。“虚静”、“淡泊””正适应了生命活动的这种本质要求。“虚静”能够充分蓄养人的内在能量,从而增强生命活力;能够培养一种健康的人格,从而增强人的内在精神力量;“虚静”有助于增强人们思维的敏捷程度,激发其更大的创造能力。
    中国养生理论中的“虚静”学说,确实与一般意义上的运动养生理论存在较大的差异,后者主要是通过外在的形体活动来促使气血调和,百脉通畅,肌肉发达,关节灵活,从而增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它所偏重的主要是外在生命力的强健;而前者则主要通过改变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不协调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身体内在的潜能,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生命力的自我提升。就其本质而言,“虚静”养生理论无疑是具有浓郁东方色彩的华夏民族文化心态的特有指向。
    2.顺应自然,追求生命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同步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认为人和自然都是“气”的产物,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只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而存在。因此,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同时受阴阳五行法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中国养生文化追求的实际上是一种人体生命与自然万物的整体和谐状态。这一方面是由于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协调和人体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乃是人体生命活动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换言之,人们只有做到内在机体与外在自然环境的协调,才可能实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道自然”的哲学观在人体科学领域的必然延伸。
    作为中国养生理论奠基作的《黄帝内经》,正是汲取了老庄哲学中“法道自然”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天人之间的相应关系,主张人应该根据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来保养身体,从而形成了完整、系统且具有科学意义的养生理论。除了《皇帝内经》之外,与老庄哲学有着深刻理论渊源的道教养生家,更是直接从“法道自然”的观点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顺应自然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3.元气论与气功导引
    在老子看来,人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由道生元气。元气分为阴阳二气,再由阴阳二气构成人和万物。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也。所以老子主张不但要善于养形、养神,还要善于养气,这样才能使人延年益寿。从这一养生原则出发,老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气功导引之术。老子指出:“玄牝之门,是所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里讲的就是呼吸气功。人的口与鼻是天与地之气相通的门户。要求呼吸元气时应做到匀、细、深、长,绵绵不断。后世由它发展到“胎吸”功夫。庄子发挥老子的思想,在《庄子•刻意》篇中提出“吐故纳新”之术。他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也。”后世导引之术,多由此得到启发,加以发挥而形成。
    气功导引之术,包括静功与动功,本是道家的养生方法,后来被中医养生家应用于防治疾病和延年益寿,是中国中医养生学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我国古代对于生命的观念是形神合一,认为精神和形体相互依存。因此,人们想要长寿,就必须进行形神的统一修炼,即所谓性命的双修。性指的是人的精神、意识、心理等,命指的是生命、形体、精气等。简言之,性属神,精气属命,性命双修就是同时注意神、精、气的修炼。气功导引是形神双修的,即性命双修的主要手段,因为气功导引包括通过练静功以养神和练动功以养形两个方面。练功者在身、心方面进行锻炼,使全身气血流畅,脏腑功能正常,从而延长生命。

    三 健身气功与传统养生保健的关系
    1.健身气功的概念
    “健身气功”是“健身”和“气功”两个词语结合而成的复合词组,“健身”的含义比较清晰,这个词语由“健”和“身”两个单字组成,两个字合起来是“使身体健康”的意思。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合为一体的身心锻炼技能。调身、调息、调心在气功学里简称为“三调”。综合起来,笔者认为,健身气功是以健身为目的,以较为和缓的形体活动为基础,身心状态趋向于调身、调息、调心合一的体育运动项目。
    2.健身气功的理论基础
    古人应用整体观对于人的生命运动及其与自然(天) 社会的关系的认识,是气功的理论基础,又是古人对宇宙万物普遍性认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健身气功以整体观为理论基础,用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指导预防保健,养生康复。
   (1)整体观的基本概念
    所谓整体观,即从整体的角度观察研究事物以及人体各个方面。整体论认为人体是身心合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汉代刘安说:“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身之制也”(《淮南子》)他明确指出形、气、神三者形成统一的整体,整体之中以脑为核心,故有“头为身之元首”之说。晋代魏华存说:“人有七窍权归脑。”古人所说的“心”实为“脑”,所谓意守心之正中,协调全身各部,身心相应,实际是强调大脑对全身的调控作用。
   (2)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
    人与自然的统一,今称为人天观。庄子说:“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以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意思是人与自然相应,顺之则“百骸理,万化安”,生命活动有序,身体健康,逆之则灾病产生。噪音、空气污染、对自然过分掠夺、动植物物种减少,都会使生态环境失衡,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因此,研究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是健身气功认识论的基础。
    四气调神:人与自然相应,“生气通天”。春天温暖,脉象缓慢;夏天炎热,脉动洪大;秋天转凉,脉象收束;冬天寒冷,脉搏沉实 。人与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 古人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黄帝内经》中还为此具体提出了按不同季节选择不同健身方法的要求,如春天万物发荣,早起缓慢导引形体,生发活力;夏天万物繁荣,夜卧早起,平和心志;秋天天气转凉,活动肢节,安神定志;冬天天寒地冻,向阳促进阳气生成,潜藏神志,不使其外露,避免消耗身体的能源。
    顺应四时:四时气候有变化,如果身体不能适应,就必然会损害健康。古人提出了“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要求,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顺四时阴阳之变,自然与人协调,精神内守,身体才会健康。
    与天为一:天,即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合一,形成统一的整体,是人生命活动的最佳选择。如果人体体质躁动,精神亢进,应用柔和缓慢的功法以平和心态;体质活力不足,精神萎弱,则应用激发活力的功法。
    3.健身气功与传统养生保健的关系
   (1)健身气功是中国特有的养生保健术
    印度有瑜伽,日本有静坐法,气功是中国特有的养生保健术。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最古老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对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作了高度概括,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其中,“法于阴阳”就是要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和于术数”就是要掌握养生保健、抗衰防老的方法——可以学习拳、操,也可以学习古代的气功运动(包括“吐纳”、“导引”、“按跷”、“行气”、“禅定”、“内丹”、“周天”等);“食饮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起居有常”是指生活上要有规律;“不妄作劳”说的是不要有过度的劳累,过度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总的来讲,我们要掌握养生之道,一是要适应大自然的变化,二是要掌握一些养生保健的方法,要有科学的生活方式。
   (2)健身气功是一种生理和心理双重修炼的养生保健术
    由于健身气功是一种以“松”、“静”为核心的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因此,无论采用健身气功中哪一种功法,都必须遵守“松”、“静”的核心原则。所谓“松”,就是要在练功时尽量使全身放松,感觉身体如棉花一样松散,似海绵一样柔软,像白云一样轻松,这样才能感觉全身气血运行流畅,肢体自然舒适 所谓“静”,就是要在练功时尽量做到心态平静、大脑宁静,逐渐排除各种杂念和紧张、忧郁的情绪,从而促进大脑得到充分休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健身气功既能增强五脏六腑和全身组织的生理功能,又能调节人体的心理平衡,是一种生理和心理双重修炼的养生保健术。
    4.健身气功对人体的保健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健身气功的主要作用是:增强大脑功能,促进大脑皮层和全身脏器得到调养,提高记忆能力和开发智力;调节各系统功能;对防治高血压或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高血糖或低血糖、甲状腺机能亢进或甲状腺机能减退等病症都有一定作用,对人体各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促进血液循环。长期坚持健身气功锻炼,对心血管系统非常有益。实践证明,锻炼健身气功后,四肢温暖,全身微微出汗,酸痛症状明显减轻。这说明健身气功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对防治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和其他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症都有良好的作用,还能减少能量消耗。因此,经常锻炼健身气功有利于养生保健抗衰防老、延年益寿。
    中国医学研究也表明,健身气功的主要作用是:(1)疏通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健身气功锻炼可促进经络疏通,减轻或消除各种病症。(2)调和气血。气血是人体的营养物质,健身气功锻炼不仅可以补益气血,而且又能理气活血,防治虚症和实症的许多病症,平衡阴阳。人体的很多疾病是由于阴阳不平衡而引起的,阴阳必须保持相对平衡。健身气功锻炼可以平衡阴阳,所以能够改善和消除阴阳失调的各种病症。(3)扶正祛邪。扶正是指可以扶助正气,疾病的产生大多与正虚邪实有关。正虚是指精血不足和脏腑功能低下,邪实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气侵袭。健身气功锻炼既可扶助正气,又可祛除邪气,所以能够防治虚症或实症多种疾病。
    中国气功学研究表明:健身气功锻炼能够促进体内精气神三宝不断充盈,逐渐达到精充、 气足、神旺的状态。精气充足则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健全,神旺则大脑和免疫功能健旺。这样通过健身气功的锻炼就能做到无病可强身健体,有病可治疗康复,最终达到养生保健、抗老防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