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健身气功 “八段锦” 的内在经络养生解析
前言
中国医学认为,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络。“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 “络” 有罗网的意思,是经的分支, 如罗网维络, 无处不至。因此, 经络是沟通人体表里上下, 联系脏腑器官的独特系统。《灵柩•经别篇》 说:“夫十二经脉者, 人之所以生, 病之所以成, 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学之所治, 工之所止也。”《灵柩• 经脉篇》 说:“经脉者, 所以决死生, 处百病, 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在体里与脏腑相连, 在体表与肢节皮肉相关,是人身气血运行的道路, 所以, 无论是脏腑的病, 还是气血的病都能循经反映到体表上来。而通过体表来疏通经络,畅通气血, 也可以治疗脏腑疾病, 这就是祖国医学所说的 “径络所过, 主治所及, 脏腑所属, 主治所为”。中医的脏腑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是导引健身气功的理论指导,是祖国医学的精华。脏腑之间的阴阳、 表里关系, 脏与腑之间的相生、 相克、 相乘、 相侮的关系,是唯物辩证法在医学中的具体应用,有效的指导了数千年的祖国中医医疗临床实践,也是指导导引健身气功的内在理论基础。五行相生的关系: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五行相克的关系: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就是以此方式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肾精养肝, 肝血济心,心火温脾, 脾升于肺, 肺气助肾; 肺降抑肝亢, 肝气疏脾郁, 脾土遏肾水, 肾水止心火,心阳束肺金。五脏相互滋生, 相互制约, 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八段锦的 “八” 字,不是单指段、 节和八个动作,而是表示其功法有多种要素, 相互制约, 相互联系, 循环运转。“锦” 字,是有 “金” 和 “帛” 组成, 以表示其精美华贵。除此之外, “锦” 字还可以理解为单个导引术式的汇集, 如丝绵那样连绵不断,是一套完整的健身方法。由于立势八段锦更便于群众练习, 流传甚广, 本文主要针对其进行经络学的内在解析。
1 经络解析
第一式: 双手托天理三焦: 自然站立, 两足平开, 与 肩同宽, 含胸收腹, 腰放松。正头平视, 口齿轻闭, 宁神调息,气沉丹田。双手自体侧缓缓举至头顶, 转掌心向上, 用力向上托举, 足跟亦随双手的托举而起落。托举六次后, 双手转掌心朝下, 沿体前缓缓按至小腹, 还原。
1.1 经络内在解析: 依照中医对身体的定义, 将身体分为三部分, 定义为三焦, 分别为上焦, 中焦, 下焦。从动作过程来看, 本动作主要是将身体拉直, 至此将身体背后的督脉和胸前的任脉进行了拉伸,有利于促进大周天的循环;同时在也不同程度的梳理了手三阳和三阴,足三阳和三阴的循环, 整体上看,是对身体的整个内在经络循环的梳理和拉伸,但是并没有特别针对那一个经络进行拉伸和梳理。
第二式: 左右开弓似射雕: 自然站立, 左脚向左侧横开一步, 身体下蹲成骑马步, 双手虚握于两髋之外侧, 随后自胸前向上划弧提于与乳平高处。右手向右拉至与右乳平高, 与乳距约两拳许, 意如拉紧弓弦, 开弓如满月; 左手捏剑诀,向左侧伸出, 顺热转头向左, 视线通过左手食指凝视远方, 意如弓剑在手, 等机而射。稍作停顿后, 随即将身体上起, 顺势将两手向下划弧收回胸前, 并同时收回左腿, 还原成自然站立。 此为左式, 右式反之。 左右调换练习六次。
1.2 经络内在解析: 从动作注意点来看, 眼睛主要注视食指,而食指尖会有麻麻的感觉, 因此可以充分对手阳明大肠经的起始点少商穴进行有效的刺激,从而对整条大肠经进行了有效的疏通和刺激, 保持气血畅通; 另外, 由于在做动作定式时, 两手臂处于伸直水平状态, 又因为手太阴肺经在两手臂上,两手臂伸直有力正好把整条手太阴的穴位进行了疏通和拉伸,有效刺激了以太渊穴为首的手太阴肺经, 保持肺的健康; 再有, 马步动作有效的刺激了膝阳关和风市两大穴,而恰恰这两个穴位又正好在足少阳胆经上,从而达到对整条足少阳胆经有效疏通和刺激; 总的来说, 左右弯弓射大雕主要针对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少阳胆经进行了有效的疏通和刺激, 从而保持肺、 大肠和胆的健康。
第三式: 调理脾胃须单举: 自然站立, 左手缓缓自体侧上举至头, 翻转掌心向上, 并向左外方用力举托, 同时右手下按附应。举按数次后, 左手沿体前缓缓下落, 还原至体侧。右手举按 动作同左手, 惟方向相反。
1.3 经络内在解析: 从本动作结尾定式来看,一手上托, 另一手下按,形成上下对称之力,主要对人体肋侧进行拉伸,而这恰恰有效刺激了肋侧的大包穴,而大包穴隶属于足太阴脾经, 进而带动整条脾经的气血通畅; 同时有脚跟上提的动作,这对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厉兑穴和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冲阳穴进行了有效的刺激,进而对整条胃经的进行有效的疏通; 另外, 手臂上举的动作也可以有效的刺激手少阴心经的极泉穴,对心脏的健康保持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因此, 调理脾胃需单举主要针对性的对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进行有效的刺激和疏通,进而达到脾胃健康的保持, 同时也对手太阴心经进行了一定的刺激,对心脏的健康也起到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第四式: 五劳七伤往后瞧: 自然站立, 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 宁神调息, 气沉丹田。头部微微向左转动,两眼目视左后方, 稍停顿后, 缓缓转正, 再缓缓转向右侧,目视右后方稍停顿, 转正。如此六次。
1.4 经络内在解析: 五劳: “素问” 五劳所伤, 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是渭五劳所伤。七伤: 大饱伤脾, 大怒气逆伤肝, 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行寒饮冷伤肺, 忧愁思虑伤心, 风雨寒暑伤形, 恐惧不解伤志。从五劳七伤解释可以看出, 本动作的主要目的是要调节身体整体的气血通畅, 同时刺激手三阴、 三阳, 足三阴、 三阳, 还有任督二脉, 进而由表及里刺激五福六脏,保持它们之间正常的气血流通, 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第五式: 摇头摆尾去心火: 两足横开, 双膝下蹲,成“骑马步”。上体正下, 稍向前探, 两目平视, 双手反按在膝盖上, 双肘外撑。以腰为轴, 头脊要正, 将躯干划弧摇转至左前方, 左臂弯曲, 右臂绷直, 肘臂外撑, 头与左膝呈一垂线, 臀部向右下方撑劲, 目视右足尖; 稍停顿后, 随即向相反方向, 划弧摇至右前方, 反复六次。
1.5 经络内在解析: 心火: 中医学指人体的内热。 常表现为五心烦热、 咽干、 口燥、 口舌生疮等症状。中国有心在地为火之说。 通常心火大部分是因为肝火传变而来。 此动作中通过身体宁转,刺激督脉的低脉, 脊椎骨的骶骨端得尾闾穴, 同时转头刺激脊椎骨的顶端大椎穴, 从而带动整个督脉的气血流通, 进而起到散内热的功效; 动作中上体的摇摆对足厥阴肝经中大穴期门穴进行了有效的刺激,进而促进整条肝经的气血的疏通, 起到了降肝火的效果, 肝属木,心属火, 木生火, 肝火降则心火降; 另外, 身体的旋转摇摆对肾脏也是有效的按摩, 肾属水,心属火, 水克火, 肾水生则心火降;由此可以得出摇头摆尾去心火这个动作对降心火能起到非常积极的效果。
第六式: 两手攀足固肾腰: 松静站立, 两足平开, 与肩同宽。两臂平举自体侧缓缓抬起至头顶上方转掌心朝上,向上作托举劲。稍停顿, 两腿绷直, 以腰为轴, 身体前俯,双手顺势攀足, 稍作停顿, 将身体缓缓直起, 双手右势起于头顶之上, 两臂伸直,掌心向前, 再自身体两侧缓缓下落于体侧。
1.6 经络内在解析: 此动作幅度很大, 身体由直立到对折,活动范围很大, 重点疏通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 这是人体十二经络中含穴位最大的一条经脉,和其它十一条经脉联系紧密,通过手以攀足的方式刺激按摩整条足太阳膀胱经,而足太阳膀胱经对应影响最大的脏腑就是肾, 通过对足太阳膀胱经的疏通达到对肾脏的积极的调理。
第七式: 攒拳怒目增力气: 两足横开, 两膝下蹲, 呈 “骑马步”。双手握拳, 拳眼向下。左拳向前方击出, 顺势头稍向左转, 两眼通过左拳凝视远方, 右拳同时后拉。与左拳出击形成一种 “争力”。随后, 收回左拳, 击出右拳, 要领同前, 反复六次。
1.7 经络内在解析: “骑马步” 对大腿的肌肉是非常有效地锻炼, 中医五行讲脾主肌肉, 根据阴阳平衡原理, 此动作将形成对足太阴脾经积极的刺激,促进足太阴脾经的气血的疏通; 另外中医认为肝开窍与目, 通过对眼睛的睁大凝视的锻炼, 可以刺激足厥阴肝经的气血的疏通, 从而达到经疏到肝脏气血的疏通,有保肝的作用。
第八式: 背后七颠把病消: 两足并拢, 两腿直立、 身体放松, 两手臂自然下垂, 手指并拢,掌指向前。随后双手平掌下按, 顺势将两脚跟向上提起, 稍作停顿, 将两脚跟下落着地, 反复练习六次。
1.8 经络内在解析: 本动作通过脚跟上提, 调动整个身体的十二经络和任督二脉的气血活性,自然下落通过振动可以进一步活跃身体整体的气血流动,从而达到身体整体气血的平衡, 达到健身, 养生的目的。
2 结论和建议
2.1 结论
对健身气功 “八段锦” 的八个单个动作的经络内在联系解析, 进一步明白各个动作的内在锻炼侧重点,有利于在锻炼过程中将注意力进一步集中,有利于动作对内在脏腑的保养和刺激相应整条经络,或者将注意力集中到整条经络中的某个特殊重要穴位, 促进气血的疏通, 进而达到对相应脏腑的保健。
2.2 建议
“八段锦” 锻炼运动处方要点:
“柔和” 是指习练时动作不僵不拘, 轻松自如, 舒展大方。
“缓慢” 是指习练时身体重心平稳,虚实分明, 轻飘徐缓。
“圆活” 是指动作路线带有弧形, 符合人体各关节自然弯曲的状态。
“连贯” 则要求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转换衔接无停顿、 断续之处, 既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又如春蚕吐丝相连无间,使人神清气爽, 体态安详, 从而达到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和强身健体的效果。
2.2.1 松紧结合、 动静相兼
松是指习练时肌肉、 关节以及中枢神经系统、 内脏器官的放松。在意识的主动支配下,逐步达到呼吸柔和、 心静体松, 同时松而不懈, 保持正确的姿态, 并将这种放松程度不断加深。
紧是指习练中适当用力, 且缓慢进行, 主要体现在前一动作的结束与下一动作的开始之前。松紧配合得适度,有助于平衡阴阳、 疏通经络、 滑利关节、 活血化瘀、 强筋壮骨、 增强体质。
动就是在意念的引导下, 动作轻灵活泼、 节节贯穿、舒适自然。
静是指在动作的节分处做到沉稳,特别是在前面所讲 8 个动作的缓慢用力之处, 在外观上看略有停顿之感,但内劲没有停, 肌肉继续用力,使相应的部位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有助于提高锻炼效果。
2.2.2 神与形合、 气寓其中
每个动作以及动作之间充满了对称与和谐,体现出内实精神、 外示安逸,虚实相生、 刚柔相济, 要求练功者做到意随形生, 形随意转, 意气相随, 形神合一。
相关阅读:
- 姚珍杲——中国旅美运动医学家2014.09.30
- 首柱养生功2014.09.11
- 中华奇人贺坚马2013.09.14
- 中国特警李卫元2013.03.07
- 朱有志书法目的在养生2013.02.05
- 周建华论书法养生2013.01.04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