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jingshijie
您当前位置:动静世界 >> 动静世界 >> 关于生命在于运动还是静养的问题

关于生命在于运动还是静养的问题

2013/3/9 8:57:46     本站原创 【字体:

  生命到底在于运动好?还是在于静养好?围绕这一问题,我们也曾做过问卷调查,有说运动好的,也有说静养好的,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甚至不同性别的人,都曾有不同的回答。一些媒体也曾就此问题做过报道。我们的观点是:因人而异。这里,选登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几个片段,给予广大养生爱好者参考。
    一、《靖江日报》报道
  《靖江日报》2009年2月8日曾以“生命在于运动还是静养”报道:如今,放眼望去,我市的健身房、瑜伽馆以及各处广场,随处都可以见到人们锻炼身体的场景。然而,锻炼方式却各有迥异,有的人锻炼,非要大量消耗体力出一身汗才爽,而有的人锻炼,则喜欢配合呼吸缓慢动作即可,那么,长寿之道到底出于动还是静呢?
   观点:生命在于运动
   采访对象:吉竹军 健身俱乐部负责人
  个人体会:吉竹军是个有着健康体魄的阳光男子。在现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初春,他依然只身着一套运动服,里里外外地处理事务,显得干练沉着。原来,无论春夏秋冬,吉竹军几乎每天都是一身干净的运动服,原因是他每天必去健身房锻炼。他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让自己变得乐观开朗。
  吉竹军爱上健身已经有了十年时间,健身房里的各种器械、乒乓球、篮球……他每一样都沉迷过,但他最喜欢的还是乒乓球,现在他几乎每天都要找人切磋一局,乒乓球教练老徐40来岁,由于常年运动,身子骨一直很好。
  吉竹军发现,只要在运动出汗的时候,自己就会感到非常畅快放松,什么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全都消失了。多年的健身经验告诉他,夏天大量出汗可以帮助身体排毒,而冬天只需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就可,运动完后冲一个澡,再和好友切磋一盘斯诺克,实在是人生一大快事。
  运动除了给身体带来健康,还可以有其他诸多好处,比如调节烦躁心态、培养耐心等。吉竹军觉得健身运动可以锻炼到大脑,好比乒乓球的变幻敏捷,无疑是可以增强人的反应能力,而在我市刚刚兴起的壁球运动,打了几分钟就能让人大汗淋漓,则考验人们的体力和耐力。
  “经常运动,得感冒的机会也减少了。”吉竹军坚信:生命在于运动,健康也在于运动,只有运动才能让自己越来越Man。
  观点:生命在于静养
  采访对象:小张(nitya) 事业单位工作者
  个人体会:小张信奉的理念是生命在于静养,她觉得剧烈运动没给自己带来多大好处,不适合她这个一心想保持美好身材的女子,几年下来,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练习瑜伽,在静心调理中享受生活乐趣。
  结婚之前,小张经常为减肥费神,一不做二不休,她办了一张健身卡,在健身房里跟很多同伴一起跳健身操,每次跳下来都是精疲力尽。不仅如此,她还给家里添置了一台跑步机,每天在家里坚持跑步一小时,可是,一年下来,小张发现自己虽然体质变好了,但自己的瘦身目的没达到,小腿由于长久的剧烈运动变得粗壮结实,离她梦想的纤细美腿可是大相径庭。
  2005年七月,小张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往金珠瑜伽馆办了一张年卡,令她没想到的是,在练习了四个月的高温瑜珈后,自己竟从原来的115斤瘦到了105斤,从那以后,小张除了怀孕生子的那一年,几乎每天都要到瑜伽馆报到,“如今,一天不练瑜伽,就会觉得不舒服,仿佛少了什么似的。”在小张看来,瑜伽似乎已经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
  如今,小张周围的朋友也在她的影响下,走进了瑜伽静养世界,她的表姐还因为练了瑜伽渐渐消除了困扰自己多时的黑眼圈。“nitya”是小张的网名,这个单词正是“瑜伽”的梵语词汇,表达了“宁静”的含义。以前,小张性子急躁,动不动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但自从练了瑜伽后,每次只要一进入安静调息的境界,小张就会莫名地感到安静祥和,十分舒服。“瑜伽是一项安静的运动,如果不学会静心,很多平衡身体的动作,就会做不起来。”小张觉得,生命更在于静养,静养让人身心俱佳。
  专家观点:动静结合才完美
  古往今来的那些寿星中,有许多一生劳作的农民,也有诸多每日静坐的高僧。长寿之道,秘诀究竟在哪里呢?记者咨询了市中医院名中医孙聿修医师,他认为,选择运动,还是静养,主要因人而异,必要的时候,动静结合是良方。
  “很明显,一些因患有器质性疾病的体弱者,是不适合剧烈运动的,他们不妨练习诸如太极拳、打坐、瑜伽等以静养为主旨的健身项目。而一些久坐办公室的年轻人,则需要适当的流汗运动,来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体质。”孙聿修认为,运动和静养要因人而异,要在主观上进行自我调节。
  所谓“日出则起,夜临则眠;久坐思立,久立思坐;久动思静,久静思动。”每一器官和功能,都有其动静交替的规律,一动一静,都有利于人体健康,若动静偏废,则有碍健康,这才是人们生命和健康的真谛。
    二、百度回答
  历代寿星中,有许多一生劳作的农民,也有诸多每日静坐的高僧。那么,长寿之道到底是在于运动还是在于静养呢?
  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200年,而关在动物园中的大象,则活不到80年;野兔可活15年,而家兔只活4至5年。可见,野生动物经常东奔西跑,体质锻炼得好,因此活得久。如动物一样,常做适当运动的人,身体强健,生病少,寿命也长。《吕氏春秋》中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讲得更明确:“生命在于运动”。
  然而,并非所有的运动都有益于人体健康。剧烈的运动往往会破坏人体内外的生理平衡,加速机体某些器官的磨损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导致人的生命进程缩短,出现早衰和早逝。据报道,国外一家保险公司曾对5000名运动员做过健康监测,结果表明,不少运动员50岁左右就患了心脏病。多数人的寿命不及普通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运动剧烈且过度。
  与之相反,那些终生很少作激烈运动的人,如作家、书法家、画家和科学家等,活到八九十岁者却不乏其人。自古以来,和尚、道士大多健康长寿,这与他们经常坐禅入静不无关系。在动物界,被视为长寿象征的龟与鹤,也是从不做剧烈运动的,它们都是不爱动的动物。由此可见,静养也是可以长寿的。
  然而,静养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不运动,所谓“静”,应该理解为“养心”。我国最早的医书《内经》,要求人们“意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显然也提倡生命在于静养,在于养心。古人云:“精神内守,病安何来。”其意也是强调养心,并不是要人们不运动。这种“静”是广义的,它是相对“动”而言的,只是要求人们在“动”的基础上适当静养。事实上,任何人也不能缺少运动。缺乏体力活动,组织器官会衰退,工作能力会下降,抗病能力会减弱,身体会出现多种症状。国外有人做过试验,身体健康的青年人在床上静卧20天后,心脏功能下降70%,血压也降到危险程度,肌力极度衰退,好像生了一场大病。
  总之,养生保健的“静”与“动”既对立又统一,不可把两者迥然分开,要动静并重,不可偏颇,正所谓“心神以静为宜,躯体以动为主”。
  每一种关于养生保健的说法,都有特定的前提和适应对象。比如外国人风行晨起跑步,我们很多人也效仿,不少人尝到了甜头。可是有人一早起来空着肚子大步快跑,大汗淋漓,突然昏倒,甚至休克、死亡。出现这样的悲剧,却不能就此认为晨起跑步就一定会伤身害命。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晨跑对身体不无益处。但是晨起空腹运动,主要的热量来源靠脂肪分解,此时血液中脂肪酸会显著升高,可能损害心肌和血管。如果跑步者原有隐性冠心病或动脉硬化,就可能出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心肌梗死。
  以静养为锻炼的,若不与适当的运动相结合,一味地练静功,也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和骨质疏松。这种用进废退的变化,在老年人身上更为明显,因为老年人的骨代谢总体来说是趋于衰退的。
  而想通过锻炼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关键在于掌握一个“度”。“适度”的合理锻炼有科学的依据,可采取“定期运动”法:每星期锻炼三次,每次20~30分钟,散步、慢跑、游泳、球类、太极拳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另外应遵循“适当运动量”法,以锻炼中或锻炼后的1分钟脉搏数为基准。由于年龄和体质不同,理想的锻炼后脉搏波动也不同。一般用220减去年龄数为最高脉搏数,剧烈运动也不应超过此限。用最高脉搏数乘60%为理想锻炼脉搏数的下限,体弱者与老年人不适宜剧烈运动,应取下限为宜;如脉搏数低于下限,说明运动量过小,达不到锻炼目的,还可加大运动量。用最高脉搏数乘85%为理想锻炼脉搏数的上限,若一般人达到或超过上限,就应减少运动量。这样的适度运动、动静结合,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三、网易新闻中心报道
  昨天的中医名家大讲堂里,有200多位市民赶来听课,互动气氛热烈。多位市民向王明如抛出“生命在于运动,还是在于静养”的疑问。王明如说,“生命既在于动,更在于静养;三分运动七分静养最宜养生。”王明如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静养与运动两者各有侧重,运动锻炼的侧重点是练筋、练骨、练皮,静养锻炼的侧重点是练精、气、神。
  然而,运动时间过长及运动强度过大,会造成人的新陈代谢速度过快,能量消耗过多,体内各细胞和各神经系统得不到有序化的调节,时间一长,势必影响健康。中医讲究“精、气、神”,“神”是人生命的内核,要注意“全神”,即重视修身养性,澄心息虑,明德行善,使心态保持宁静乐观,必素位以行,知足常乐,居高不骄不贪,居卑不陷不邪;无论顺逆境皆能怡然自得,随遇而安,如此则精气充和而神全。(本文来源:宁波网-宁波日报 )
    四、三九养生堂看法
  现在城市的生活不但拥挤、节奏又快、加上环境的污染、工作的压力等,每个人都忙得没机会、也没时间运动,导致越来越多人有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许多的疾病也不请自来。根据卫生部去年的全国健康调查显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和超重的人都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半的高血压患者以及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检查前都不晓得本身患病。一般而言,大部分的现代人因为生活紧张、工作压力大,又加上有偏重饮食而疏于运动的趋向,因而百病丛生。
  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先生在1996年7月倡导“生命在于运动”的计划,鼓励所有国人至少要参与一项体育活动,以保持身体的健康。调查显示,经常运动者从1992年的13.6% 增加到1998年的16.8%,由此可见,运动对于健康和生命的重要性。 肉体生命的健康固然重要,心灵生命的健康更是不能忽视。保罗曾说:“操练身体、益处还少,唯独灵性的锻炼,凡事都有益处。”有生命的人是向人而活的人,这生命必须要常常运动才能健壮。“爱心爱人”是最不可缺乏的一个项目,透过爱的运动,就会因着这行动而显出丰盛生命的品质。以爱为基础,按着各人生命的光景,继续在每天的生活中运动--肢体的相交……等等,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健壮的心灵生命。健康应该比财富更重要,有健康才有希望。有希望才有美好的未来,最悲哀的就是整天长吁短叹身体不好、怨天尤人、未老先衰,肉身的生命是如此、心灵的生命更是如此。
  生命在于运动,过度运动有害健康。因为各人的体质不同,所以运动的方式、运动量也各不相同,应该根据自身的体质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这才是最重要的。除了适当的运动之外,还需要静养相结合。静养,首先,在精神方面,应思想清净,畅达情志,保持乐观的心态,使精气神内守而不失散,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可以经常听听音乐,会会朋友或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来调节情绪。其次,在起居方面,宜早睡晚起,必定要到天亮才起床,以养阳气。特别是老人与小孩,出门要添加衣服,夜间注意添加衣被,但也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流感等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时常晒晒太阳,尤其是老人及小孩,中医认为晒太阳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故晒太阳更有助于人体阴阳气的调和畅达。
  另外,运动方面也应注意适当调整,养生宜静养,故不宜进行剧烈的运动,避免扰动阳气。可选择运动量相对较小的,如广播体操、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同时也可选择导引,如《遵生八笺》坐功,具体方法:每日清晨,双腿盘膝正坐,左手用力按住膝盖,右手挽住左肘向右方用力拉动,接着换右手按膝,左手挽肘向左方用力拉动。反复各做三至五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入丹田九次。在饮食方面,宜吃温润益肾的食物,孙思邈《修养法》中云:宜减辛苦,以养肾气。此时可以多吃羊肉、牛肉、鸡肉、腰果、枸杞、山药、栗子、核桃、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同时也可配合药膳进行调养,如党参枸杞粥、益智仁粥、香菇枸杞牛肉煲、杜仲牛膝汤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黄金分割律”就是0.618法。现代科学研究表明,0.618在养生中也起重要作用。注意了这些黄金分割点,对养生健体大有好处。
  动静:从辩证观点看,动和静是一个0.618比例关系,大致四分动六分静才是较佳养生之法。
  饮食:医学专家分析后还发现,饭吃六七成饱的人几乎不生胃病;摄入的饮食以六分粗粮、四分精食为适宜。
  环境:人为什么在环境温度为22℃~24℃时感觉最舒适?因为人的正常体温37℃与0.618的乘积为22.8℃,在这一环境温度中,机体的新陈代谢、生理节奏和生理功能均处于最佳状态。
  婚配:从黄金分割律看,结婚的最佳季节是一年12个月的0.618处,约在7月底至8月底。医学研究已表明,秋季是人的性欲与免疫力最佳的黄金季节。因为7月至8月时人体血液中淋巴细胞最多,能生成大量的抵抗各种微生物的淋巴因子,此时人的免疫力强,较少得病。
   许多老年人愿意以静养方式度过晚年生活,他们认为静养不但能使身体保持健康,还能延缓衰老。于是不少老年人喜欢独处,喜欢卧床休息,喜欢闭门不出。其实,静养并不等于静止不动,如果坚持静止不动,反而减缓了新陈代谢,削弱内脏器官的运转功能,无益于祛病延年。
  静养确实能减少能量消耗,使血压下降,心动趋缓。然而,北京朝阳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赵铁良却告诫老年人,所谓“静”应该理解为“养心”。中医强调“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其意就是强调“养心”,而不是饱食终日,坐着不动,无所事事。相反,要以动养身,以静养神,动静结合,才能达到健身养心的目的。特别是老年人,静养并不意味着终日生活在安静的环境中;更不是吃完饭就急着上床睡觉,或是窝在沙发里不动,而是要适当出去走走,多活动,以免饭后血液全集中于胃肠道,而造成脑部缺氧,同时多活动还能促进胃肠道的消化吸收。但心功能不全者除外,患有此类疾病的老年人要以静养为主,避免过多活动。任何人如不做运动,器官组织都会衰退,抗病能力减弱。如何做到动静结合,达到以动养身的效果呢?关键在于把握“度”,老年人不可不动,也不能运动过量。有数据表明,习惯于静养者在剧烈活动期间或之后短时间内,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会增加100倍,比每星期锻炼5次,或5次以上者几乎高出近50倍,而这个度的把握要以老年人自己的感受为主。
  因此,老年人要适当进行一些运动。比如在家弄弄花草、打扫打扫房间、搬花盆、换鱼缸水等活动,均能促进血液循环和细胞代谢。特别是深受老年人喜爱的垂钓,就充分体现了静养的真正理念。正所谓“湖边垂钓胜药补,养心养性病邪除”。这是因为垂钓需要心情平静、环境宁静,即以静养神;钓鱼时要下钩、走动,则充分体现了动静结合。
    五、我们的观点
  生命在于运动还是静止呢?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启迪人们智慧的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去理解,会有不同的答案,而且对于那些不同的答案,还不能用哪个答案对或哪个答案错来简单评判。概而言之,应该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环境下,养身方式也应有不同的选择。当然,若要对生命在于运动还是静止做一哲学追问,也就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到底生命在于运动还是静养?我们还是比较赞成明清哲学家王夫之“静者静动非不动也”的说法。也就是说,所谓的静,是一种相对的静,动,才是绝对的。从这一理念出发,对生命到底在于运动还是静养这一问题的追问,其答案应该是较为明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