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的“气”学理论与“生命在于运动”
祖国医学的“气”学理论是精气学说的分支。早在几千年前, 祖国医学的“气”学理论对“生命在于运动”这一至理名言就有了深刻的认识。该理论指出: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 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运动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 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可见, 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实质上都是气的升降出入的具体体现。气的升降出入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又是协调平衡各种生理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
1 中医之“气”揭示了生命的起源和产生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 “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这就是说,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就是“天地之气”的产物。故气是构成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六微旨大论》云: “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 降者谓天; 降已而升, 升者谓地。天气下降, 气流于地; 地气上升, 气腾于天”。“高下相召, 升降相因, 而变作矣”。“升降出入, 无器不有”,没有升降出入就没有生命活动, 故曰: “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 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由此可见, 气化( 即气的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 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亦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有机体内部阴阳消长转化的运动。
2 中医之“气”阐明了生命内部的运动性 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 都是气的升降出入的场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2. 1 气的升降出入既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又是协调平衡各种生理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局部来看, 并不是每一种生理活动都必须具备升降出入, 而是各有侧重, 比如肝脾主升, 肺胃主降。而从整体来看,则升和降、出和入之间必须协调平衡, 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曰: “故无不出入, 无不升降。化有大小, 期有远近, 四者之有, 而贵常守, 反常则灾害至矣”。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 阴阳之气的升降平衡, 促使人体脏腑经络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状态。一方面, 凡脏气下降的, 与之相表里的腑气则上升; 凡脏气上升的, 与之相表里的腑气则下降。如肺气下降, 则大肠气上升; 心气下降, 则小肠气上升; 心包气下降, 则三焦气上升; 脾气上升, 则胃气下降;肾气上升, 则膀胱气下降; 肝气上升, 则胆气下降。另一方面, 与脏腑有密切络属关系的十二经脉, 其经气的升降运动亦表现为凡手阴阳经脉之气上升的, 与之同名的足阴阳经脉之气则下降; 凡手阴阳经脉之气下降的, 与之同名的足阴阳经脉之气则上升。如手太阴肺经经气下降, 则足太阴脾经经气上升; 手少阴心经经气下降, 则足少阴肾经经气上升; 手厥阴心包经经气下降, 则足厥阴肝经经气上升; 手阳明大肠经经气上升, 则足阳明胃经经气下降; 手太阳小肠经经气上升, 则足太阳膀胱经经气下降; 手少阳三焦经经气上升, 则足少阳胆经经气下降。《灵枢·逆顺肥瘦》曰:“手之三阴, 从脏走手( 降) ; 手之三阳, 从手走头( 升) ; 足之三阳, 从头走足( 降) ; 足之三阴, 从足走腹( 升) ”。这说明经气在经脉内运行并荣养周身的规律, 也指明了脏腑经络的气机升降运动, 是对脏腑经络的阴阳升降运动的概括。
2. 2 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实质上都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 气的升降出入不仅推动和激发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而且只有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 才能得到具体体现。比如: 肺的呼吸功能, 体现着呼气是出, 吸气是入; 宣发是升, 肃降是降。脾胃和肠的消化功能, 以脾主升清, 胃主降浊来概括整个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和排泄的全过程。机体的水液代谢, 是以肺的宣发肃降, 脾胃的运化转输, 肾的蒸腾气化和吸清排浊, 来概括水液代谢的全过程。
2. 3 机体的各种病理活动或病理变化, 实质上都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异常的具体体现: 祖国医学的“气”学理论认为, 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不论是“六淫”所伤, 还是“七情”致病, 只要人体升降出入的运动发生障碍, 人体就要患病, 换言
之, 人体病后所出现的一切病理变化如气血淤滞、痰饮停留、饮食停滞、糟粕蓄积等, 都是机体脏腑运动失常所造成的结果。例如, 心火不能下降于肾, 肾水不能上济于心, 则可导致“心肾不交”之证; 又如, 脾主升清,胃主和降, 脾胃不和则可出现饮食积滞之证等。总之,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的运动失常, 则能影响到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各方面功能的协调平衡, 可涉及五脏六腑, 表里内外, 四肢九窍等各方面的多种病变。这就告诉我们, 不论是整体还是局部, 只要人体之升降出入的阴阳运动发生障碍, 就是患病。所以祖国医学非常重视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另外, 人体内的一切病理变化都是阴阳矛盾运动失去了相对平衡协调的结果, 出现了阴阳的偏盛偏衰。因此, “治病必求于本”的根本目的在于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的运动平衡,这体现了用对立统一运动的观点来指导治疗。从具体治则来看, 对虚证采取“虚则补之”的扶正原则。虚证是由于人体阴阳消长的运动失调而出现的偏衰状态, 扶正的目的是为了调动人体脏腑的机能活动为出发点,协调阴阳以达到人体的正常动态平衡。对实证采取“实则泻之”的“祛邪”原则, 祛邪的目的在于协调阴阳的偏颇状态而达到人体的正常动态平衡。这就为中医药治疗或纠正各种患病状态提供了依据。
3 小 结 总之, 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气流行于全身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 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 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因此, 从祖国医学“气”学理论的角度可将伏尔泰的名言理解为“生命在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相关阅读:
- 姚珍杲——中国旅美运动医学家2014.09.30
- 首柱养生功2014.09.11
- 中华奇人贺坚马2013.09.14
- 中国特警李卫元2013.03.07
- 朱有志书法目的在养生2013.02.05
- 周建华论书法养生2013.01.04
- 阅读排行
- 本日
- 本周
- 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