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jingshijie
您当前位置:动静世界 >> 动静世界 >> 生命在于静止宜改为生在命于宁静

生命在于静止宜改为生在命于宁静

2013/1/20 14:19:56  朱伟常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年第9期 【字体:

    怀着浓厚的兴趣,阅读了张文江先生的新著《生命在于静止》一书,闭卷思之,委实获益匪浅。
    乍看书名,自然想到伏尔泰的名言“生命在于运动”。张先生的“生命在于静止”恰恰与之相反,这难道是作者故作惊人之笔?事实恐非如此,我认为这是张先生博洽古今、贯穿中外,研究我国传统气功学所得的真知灼见。
    “生命在于运动”,原是一句颇有哲学意味的话,所以人们可有不同的理解,但如果从保健和养生角度去看,则提示适量提高代谢率,是保持和增进生物体健康、延长其寿命的主要途径。然而张文江先生却对此提出了疑问,他以为“促进新陈代谢和延缓衰老是矛盾的”。在书中,列举了本世纪中、外报章所载的诸多科技动态,如辽宁省泥炭层中的千年古莲子发芽开花、广东观澜亭柱下的古龟活了二百多年、苏联冰川中的百年娃娃鱼复苏等,认为这些现象莫不予人以重要启迪,即对于生命而言,虽然一刻也不能停止新陈代谢,但事实证明如果最大限度降低新陈代谢率,却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命的期限。这实际上意味着人们向所认识的生命的正常新陈代谢状态,并不是生命存在(在生理意义上)的最佳状态。古莲子生命现象的启示,又使张先生联系到中国传统气功的“以静养生”。对于这一间题,在《庄子》中早有记载,即黄帝与广成子的一段对话“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云云。张先生指出,这段文字“强调了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它是养生的根本方法,这就是“生命在于静止”。传统气功学正是在这种“以静养生”思想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生命在于静止”的提出,确实别开生面,它乃是张文江先生所揭示的中国传统气功养生原理之真谛。
    间题在于传统气功包括静功与动功,这两者是否都符合于“静止”呢?首先,以静功而言,其基本原理是“从后天返回先天”,它包括从后天呼吸(口鼻呼吸)返回先天呼吸(所谓脐带呼吸,即胎息);从后天之神(识神)返回先天之神(元神)。值得注意的是张先至指出了这种理论的不严密及牵强附会之处,认为气功入静的丹田起伏(先天呼吸)只是肺呼吸微弱后腹部自然出现的运动,而不是肺呼吸外的另一种呼吸。同时,识神是思想意识活动,元神实为大脑皮层的调节功能,它们的概念不一,因而前人所说的从后天之神返回先天之神,实是不可能的。虽然如此,张先生提醒,这种理论却告诉我们一个重要问题,即识神支配着人的一切活动,是精、气、神消耗的主要途径,多一分识神,就少一分元神,因此,“养生的根本任务就是减少、停止识神的活动”,也就是“减少、停止心理对生理的干扰”。这种气功入静,实际上是脑力的节约,从而可充分发挥大脑皮层的调节功能。
    如同强调运动对生命的重要性者不否认静息一样,张先生承认养生也需要运动。然而,他认为如果在“生命在于运动”的前提下,那末传统气功的作用是永远也论述不清的;躺若持“生命在于动静结合”的观点,虽则全面,但亦无新意。因为传统气功的特点,不仅在于静功主静,而且连动功也都兼以养性,要求意识安静、运动量小,古人称为“废心用形”。的确,传统气功学中的动功,要求调身、调息、调心,在“动中求静”。因之,在某种意义上,张先生把动功看成静功的一种特殊形式,认为它是静功的继续和补充。显然,这种动功迥然不同于库拍所提倡的“有氧运动”(如长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有异于“等张运动”(如体操、举重)及“无氧运动”(如短跑)。总之,传统气功无论动、静两者,都离不开“静”,这正是张先生所反复强调的。如果练功者明确了这些,也就掌握了要领。然而当今人们对传统气功缺乏应有的认识,针对这种情况,张先生在书中观点鲜明地指出:人们所感兴趣的发放“外气”、硬气功,以及特异功能,都不符合传统气功的养生原理。这恰如裘沛然教授最近在《医学气功入门》序言中所写的,“良以道出多门,其趋异旨……其间鱼龙杂揉,真伪莫辨,有识之士,于斯憾焉。”无疑,张先生的衷告对一些惑于“气功”之名而无所适从者,不音震聋发碳。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对上述各项的研究。张先生的著作不仅对传统气功理论进行了深入研讨,从而揭示了养生原理之真谛,而且弥为可贵的是他还将其数十年积累的实践经验融贯其中。这些重要的心得体会,无论对行家或初学者,都将是很有裨益的。正因为张先生是一位崇尚实践的气功专家,与某些故弄玄虚、自欺欺人者不可同日语,所以,他迅敢于一针见血地写道:“许多丹书实在太玄,简直如同天书,其实多半是废话。有些丹书确有心得体会,证明作者不是冒充内行,可是这些心得体会概括起来,无非是入静、盘守、自然、勿忘勿助以及虚、空等词语。古人不可能把这些词语背后的原理论述清楚,因此学者往往将信将疑,有些人便去死钻那些玄而又玄的‘高级’理论,似乎那才配称得上‘仙诀,’。”这段议论,解惑指迷,洵为张先生的有识之见、肺腑之言。围绕“生命在于静止,这一养生真谛,张先生立足于气功实践,结合古今中外、医道释儒的丰富资料,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解说了传统气功学中的许多问题,如关于性命学说、传统气功与内丹、“气化”作用、八卦学说、鼎炉、药物、火候、渐法和顿法、内动与外动、自发功与诱发功、上功验证和偏差防治,以及关于外气等等。其新颖的观点、辩证的论述,不仅使读者耳目一新,心领神会,而且还可藉以解决在气功实践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它若一些有关气功的边缘问题,如太极拳、催眠术、瑜伽术等,无不有详细的论述,大可开人眼界。尤为可喜的是书卷之末,先生将其家世代珍秘的《床上十段炼丹功》公之于世。此功传自太平天国将领陈杰,先生祖、父辈均因练习此功而获高寿。先生说:这套功法摈弃玄虚之谈,深合传统气功养生原理,切实适用。读者按此书而勤习之,必能使心身臻于安静康强之域。
    在行将搁笔之际,我还想对此书提一点意见,即若能把“生命在于静止”改为“生命在于宁静”,则可能较为妥切,也有合乎养生家的‘樱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