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jingshijie
您当前位置:动静世界 >> 动静世界 >> 生命在于静止不如说在于松静、无为

生命在于静止不如说在于松静、无为

2013/1/19 10:04:39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年第11期 【字体:

    盛康毅(上海市气功研究所)认为:《生命在于静止》一书中某些观点似可商榷。
    一、关于“生命在于静止”
    “生命在于静止”是该书之书名,亦是贯穿该书的主题思想。作者旁证博引,论述了“生命不在于运动”而“在于静止”—即“新陈代谢的减慢”甚或趋于中止,认为每个生命体的生物学生存时间皆有定数,生存一天就减少一天,人类也不例外,故一切气功养生或修为之类,皆不过为减慢由生至死的进程而已,并认为气功养生的主要原理是所谓“节流”而不是“开源”。
    以上这些观点,笔者不完全赞同。凡指生命,就不仅指人类。按近来的生物学分类,生命体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等大类。有资料表明,某些生命体可能长生不死。有人曾观察到单细胞动物分裂增殖的过程可长年连续进行,无限期、无止境。在实验室培养基中,家鸡的纤维细胞也能连续无止境地生长分裂。这一点似难以用“生命在于静止”——“新陈代谢的减慢”来解释。至于人类是否有可能长生不死(在此姑且不谈长生不死有何意义,也不谈人生观问题),即人类是否一定有“生物学寿限”,即使有,此“寿限”为多少年,究竟能否超越这个“寿限”,此乃古今中外常有争论的问题,尚无定论。
    笔者认为,减慢新陈代谢,或许是延缓衰老过程的可能途径之一,但似乎近于机械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似有可能通过一定的修为,超越所谓的“生物学寿限”,或极大地推迟衰老的到来。“节流”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开源”。人体既然与宇宙相通,那么人类完全有可能在与宇宙万物的物能交换中,获取对机体有益的东西,排除有害的东西,从而使生命长盛不衰。古今中外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肯定不是与宇宙物能换的最佳方式,故自古以来,尚未见有长生不老之人。呼吸、
饮食、排泄是人体与外界交换物能的看得见的基本形式,;可称为宏观新陈代谢(即使把呼吸、饮食或排泄的内容分解分子形式,则仍属相对于微观粒子的宏观形式)。人类是否还有与外界交换物能的其它形式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气”的交换。只是一般人们不易察觉。这里的“气”,不是宏观代谢中的呼吸之气,而是以小于原子的微观粒子或各种场能为内容的“气,。中国的古贤早就认识到组成宇宙万物者皆为“气”。练气功有素者,大多曾有过“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的感受,这是目前常说的“气功态”之一。气功之所以能抗衰益寿,宏观代谢的“节流”可能是其原因之一,而更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微观的“开源”。在气功态时,人体宏观的新陈代谢虽然减慢甚至可近于中止,但人体与外界的物能交换并未中止,而是在微观上进行,可以说是一种微观的新陈代谢。而微观之代谢可能比宏观代谢方式更高级、更优越。这可能是气功优越于其它锻炼或养生方法的奥秘之一。机体唯有在松静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自动进行这种微观代谢,松静得越彻底,即对这种自动微观代谢机制的人为干扰越少,则此种微观代谢就越充分,从而产生的宏观效应也就越大。这种微观代谢机制的存在,可以解释练气功中的“辟谷”现象。
    所谓“生命在于静止”似应解释为宏观新陈代谢的减慢,而不是所有新陈代谢的减慢或中止,或把“静止”理解为思维活动的暂停和肢体人为运动的暂停,从而进入松静状态。实际上,作者在该书后部已提到:“生命在于静止,也可锐成是生命在于放松”。既然如此,倒不如把“生命在于静止”直接说成“生命在于松静”似好些。
    二、关于意守问题
    作者在书中专列“关于意守”一节,认为“练功实质上是一种意守锻炼。传统气功就是通过这种意守锻炼——在不提高大脑皮层兴奋强度的情况下对单一目标的连续注意,来减少、停止意识活动。这就是传统气功的中心内容和全部秘密。”(见该书50页)还认为“传统气功中的意守是放松地守”,“松和守是对立”又“统一”的,“松才能持久地守,守才能最大限度地放松”,“传统气功之功,就是意守之功,有守才有功,无守即无功”,(见该书52页)甚至认为“练功者只要有可能意守,尽管意守下去好了”。、(见该书68页)可见,作者把意守的作用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笔者认为,意守确实有一定功效,可以达到某种境界。但不是所有气功的“中心内容”,更不是气功的“全部秘密”。广义的气功修为,从大的方面可分为“有为”法与“无为”修(关于气功分类留待下文再说)。凡是有意守之修为,皆属“有为”法。因为当意守时,大脑皮层中至少还有一个兴奋点,用传统的气功术语来说即神仍在用事。所谓“以一念代万念”,那么至少还有一念,所谓“要想什么也不想,就必须有所想”,那么“有所想”也是一念,即大脑皮层中仍有一个兴奋点。尽管经训练能做到“放松地守”,或者说使这个兴奋点越来越低,但只要还有所守,没有完全停止意守,则至少仍有一点识神对元神的干扰,那么这仍属“有为”法。只有毫无意守、停止一切识神的干扰,完全由元神用事,或者如前说由微观代谢机制完全自动发挥作用,那才是真正的“无为”。虽然,在练功实践中,彻底的“无为”不易达到。即如目前社会上抛头露面或颇负盛名的“气功大师”中,真正达到彻底“无为”者亦寥若晨星(事实上真正的“无为”者,往往不常抛头露面)。但本书既然是以理论为主,那么似应在理论上分清“有为”与“无为”之界限。笔者认为,所谓“无为”中寓“有为”的说法是似是而非的。既然在修练中尚寓“有为”,哪怕是微乎其微,就不是真正的“无为”。而所谓“有为”中离“无为”,实际上应是由“有为”逐渐向“无为”过渡,而尚未达“无为”。一旦彻底停止“有为”,或说停止了一切意守,即停止一切识神的干扰,大脑皮层中不再有任何兴奋点,方才进入“无为”之境。
    同理,严格地讲,“松”与“守”是对立的。如说两者“对立又统一”,似属“有为”法中事。彻底的“松”应是毫无意守的,这是“无为”之基点。若已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松”,尚有百分之一的意守,即尚未彻底地松,就仍属“有为”法。因此,不能把意守说成是“传统气功的中心内容和全部秘密”,似应说成是传统气功“有为”法的主要内容。而“气功是意功”的说法似应说成意功是气功中之“有为”法。同理,作者把气功归入心理学范畴(见该书50页),也是欠妥的;似应说,气功之“有为”法部分与心理学有关。
    三、关干气功之分类
    气功之分类,众说纷纭。有以练功中外形之动静而分为动功、静功和动静结合功者;有以气功之渊源而分为儒、释、道、医、武家功者,有以练功形式而分为吐纳、禅定、存思、周天、导引派者,等等。作者在书中又提出了“传统气功分类,首先应该分为传统养生气功和传统非养生气功”(见该书84页)。笔者于上文已提到,气功修为从大方面分,可分“有为”法与“无为”修。一般来说,凡有具体方法者,需要调身、调息、调心等的各种功法,皆属“有为”法。而“无为”修是无具体方法的,根本无需“三调”。因为若有所“调”,就须用意识,即有识神用事,即落入“有为”。古今流传的气功功法成千上万、五花八门,其绝大多数皆属“有为”法,如大多数医疗保健气功功法、武术气功功法,等等。如果说太极拳是既有技击又有保健之功,实亦属“有为”法之一;如果说练太极拳到最高阶段亦可进入“无为”境界,那么一旦达“无为”之境,则已非目前人们所见到的太极拳了。古之气功书(经)万卷,今之气功书数百,其中内容亦大多讲“有为”法,因而给人以错觉,似乎气功的全部内容皆须有所为。实际上,“无为”修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人们不易达到而较为少见罢了。而有些功法之初、中、甚至高级阶段皆属“有为”,直至最后,方进入“无为”之境。如道家功之代表内丹术,其中“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等阶段皆属“有为”法,直至“练虚合道”方达“无为”之境。应当指出,作者在书中认为“传统气功”的“最高阶段都是所谓‘练神还虚,”(见该书80页),笔者不能同意。因为“练神还虚”尚在“练神”,或在“守虚”,尚未达“无为”之境,因而尚不是“最高阶段”,至少其上还有“练虚合道”一步么。其它诸如“性功”、“命功”、“软气功”、“硬气功”等等的分类实皆属“有为”法中事。
    “有为”法与“无为”修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可互相转化。一般大多数修练气功者是从“有为”法着手,逐步深入,最后过渡到“无为”境界。这一过程相当漫长,故大多数人往往达不到或者不愿达到“无为”之境。因为要达“无为”,是须丢掉诸如名利、地位、七情、六欲等许多东西的,大多数人丢不开或不愿完全丢,因而导致“学道者多而成道者少”。但若有条件者,是可以直修“无为”的。
    从层次上讲,‘无为”修比“有为”法要高级得多,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老子》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确有其深意在。常言道:“法无定法,万法归宗”,其宗为何?笔者以为当是“无为”。到了“无为”之境,确实不必分什么法了。人类要创造奇迹,超越“生物学寿限”,其希望当在“无为”中。彻底的松静可与“无为”划等号。
    孙起元认为:生命是动静的结合,生命是一种源源不绝的周期运动,它需要运动,更需要静止。动是能量的发挥,静是能量的储藏,动静互相是不可孤立分割的。例如夏天是动的象征,冬天是静的象征,一年四季春升、夏长、秋收、冬藏合成一个周期运动。昼是动的现象,夜是静的现象,合昼夜为一日,是一个周期运动。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夜不安眠,昼必萎靡,这就是动静失调影响了健康。人的一生也是生、长、化、收、藏的一个大的周期运动,并由它的子子孙孙一代一代的发展延续下去,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