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gjingshijie
您当前位置:动静世界 >> 气功天地 >> 胎息经讲解

胎息经讲解

2012/11/14 14:14:58  浙江省气功科学研究会《气功》杂志编辑部编  《中国气功十大名著讲解》 【字体:

绪  言
  《胎息经》系唐代著作,是古代气功专著之一。原作者无从可考。此经文字简洁,精粹古奥,虽全文仅83字,但内容十分丰富,确是一部系统阐述始息的最高经典。
    “胎息功”起源甚早。《老于·十章》就有“专气致柔”的记载,可说是胎息的滥觞。“胎息”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真传》,晋代葛洪《抱扑子·释滞》中则说得更为明白:“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嘘呼,如亿胎脑之小,则迫成矣。’’
    “胎息”是一种较高深的道家内功练气法。练功者到达较为高深的程度,则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其人如在胎胞之中,口鼻无出入之气,而通体舒泰,毫无塞闷之感。  “胎息”之特点,是要求练功者,呼吸频率最大限度地减慢,呼吸次数最大限度地减少,达到所谓“鼻息微微,苦有若无”之境界。其时只有内气潜行,而使神入气中,气包神外,浑成一片,结成一团,经脉齐通,遍身舒适。得“胎息”者以口鼻嘘呼。那么胎息功的呼吸途径是什么?早在200 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独立守神,肌肤若一”的描述,说明在元神不受外界影响的状态下,人体可通过肌肤与大气融为一体。而气功实践告诉我们,人体确实具有通过皮肤、毛孔、俞穴、孔窍等途径与外界交换气体的本能,但这种功能需要经过气功锻炼才能恢互与发挥出来。
  “胎息”法既能培养元气,又能涵养精、气、神,对治疗五劳七伤颇有效果。历代养生家,无论是道、佛、儒、医都有各自的“胎息”法。故论述“胎息”的文献尚多,除《胎息经》外,常见的还有《胎息铭》、《胎息赞》、《胎息精微论》、《苏东坡胎息法》、《达摩禅师胎息诀》、《太上老君服气胎息诀》等。可见儒、佛、医各家,对此“胎息”,都有深刻研究。
    《胎息经》原著辑于《道藏·洞真部》。传世《胎息经》的注本,主要有二种。一种是唐代幻真先生的《胎息经注》,收在《道藏·洞真部玉诀类》、《道藏辑要·箕集》、《道藏精华录·第七集》等丛书中;另一种是明代王文禄的《胎息经疏略》
收在《百陵学山》、《道藏精华录·第七集》等丛书中。两种注本各有所长,均为研究《肪息经》的重要参考资料。

胎  息  经
     胎(1)从伏气(2)中结,气(3)从有胎中息
  (1)胎:泛指人及哺乳动物受孕后而末生下来的幼体。《说文解字》“胎,妇孕三月也。”胎在母体通过脐带与母体交换气体、而不用口鼻呼吸,称之“脐呼吸”或“胎息”。此处“胎”字,是指通过“伏气”训练结成的“胎息。”  (2)伏气:指结胎之因,是胎息入门要诀。幻真先生《胎息经注》曰:“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练功者通过练习均匀细长呼吸,进而招呼吸之气深伏下焦,复归气海,而成口鼻不呼吸的伏气状杰,终至达到胎息。伏气的部位,通常在脐下,或脐下三寸的丹田穴。  (3)气:指真气。《灵枢·刺节真邪》篇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真气由先天之元气和后天呼吸、水谷之气相结合而成。“元气”发源于肾(命门),藏于脐下(丹田),借三焦的通路敷布全身,推动脏腑、组织器官的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功之气,指真气或元气。
    以上二句“胎从伏气中结”是指通过“伏气”而达到结胎。就是指修炼到能如胎儿一样不用口鼻呼吸的胎息。“气从有胎中息”。是指结胎后的效果。就是修炼成胎息后,通过皮肤、孔穴进入体内的大气,与先天之气相结合而成为真气。真气不断得到温养,日积月累,锻炼辍,最后达到“神气相注”的地步,刚自然获得长生——延年益寿。
  
   气入身来(1)为之生(2),神去离形(3)为之死。
   (1)气人身来:王文禄《胎息经琉》曰:“形,身也。神,气之灵觉,形之主也。气成形,形神不离,即气入身来。”人之有身,神气俱全。  (2)生:长生,即长寿。神形抱一则健康长寿。故王文禄注:神住形固,长生也。  (3)神去离形:神形分离。幻真先生谓:“神去气散。”
    以上二句,说明了形(身)、神、气之间关系以及“气”对人体的重要性。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的生长、发展、变化,都是气的作用,人体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也全赖气的功能。“气聚则生,气散则死”,这是一般生物的规律。人之有生,全赖于气。所以说“气入身来为之生。”气成形,而神为气之灵,形之主。人生有形,又需神为之主宰。《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因此神与生命一同诞生,关系最为密切。神与形宜抱一不离,不离则长生可得,分离则天亡至至,故说“神去离形为之死。”如何能使人“神形抱一”、“神住形固”,而不致于神去离形?幻真先生曰:“身者神之舍,神者身之主也。主人安静,神即居之,主人躁动,神即去之。神去气散,安可得生?是以人耳目手足,皆不能自运,必假神以御之。学道养生之人,常拘其神,以为神主,主既不去,宅岂崩坏也。”所以练功者进入胎息状态,一切杂念与高级神经感知活动即被排除,高度入静即神居,大气便会自然而然地进人体内,产生更高层次的生命活动。如果躁动,杂念丛生就不能入静,神即去之。神去则气散即达不到练功的效果。
   
  知(1)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2)以养神气。
   (1)知,指知道,有道之意。幻真先生曰:“道经云: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天地所患,人不能知至道,能知而不能行。”  (2)虚无:清静无为涵养神气的意思。幻真先生谓“虚心绝虑,不为外境爰欲所牵。”
    “神”是知觉、运动等生命活动的主宰,在人体居于首要地位。  “气”是人体内流动着的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神气充旺,则身强体壮,脏腑器官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一切机能活动都被破坏。这就是说神气是人体长生的重要因素。而必须用“固守虚无”的方法来保持它。即做到排除一切杂念,让神气自然而然地展现它的无穷生机,则长生可以获得,健康自然永恒。《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得好: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而胎息则是“固守废无”的一种具体方法。

  神行即气行(1),神住即气住(2)。
   (1)神行即气行;行,行动、活动。全句是指,神活动了,气也随即行动。   (2)神住即气住,注,停止,全句意思是,神停止了活动,气也随即停止了行动。故王文禄说:“气随神,神帅气,气行住由神,神气宜交养也。”
    神与气,是一非二,无气则神无依,无神则气无帅。神为气帅,故神或行或住,气即随之或行或住。从胎息角度讲,胎息练到一定程度,神就可以完全驾驭气的运行,达到神气合一地步。此刻,神不离身,丹田之气常存。诚如幻真先生所谓:“先拘守至神,神不离身,气亦不散,自然内实,不饥不渴也。”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1)
   (1)相注:即指神气交融,不相分离。王文禄曰:“相注者即是神气不相离。”
    此节之旨,阐明神气合一是长生的基础,只有神凝气定,形随以泰,才能长生。王文禄《胎息经疏》曰:“闭目反观,凝神入之,则神气相注守中也,可以长生。”从胎息到“神气合一”阶段,人体的许多潜能可能被激发,会产生许多内景、外景及某些不寻常的功能。但这种境界不能留恋,仍要“固守虚无”,使变化莫测的景象复归于虚无,如此才可达到长生的目的。

  心不动念(1),无来无去,不出不入(2),自然常住(3)。
   (1)心不动念:念,欲念、杂念。心者神之舍也,心不动念则神不外驰。   (2)无来无去,不出不入:即神住气住之意。王文禄说:“胎中婴儿,神住气住,无念,亦无去来出入。”   (3)常住:长生久视之意。王文禄说:“专气抱柠,如婴儿然,则一团纯阳,返老还童,长生也。”
    股息到高级阶段,心定神凝,神气合一,与大自然浑为一体,但练功者仍要进一步消除深层的杂念。如能做到同胎中婴儿一样“无念”,心神无所观注,无所觉知,无所动,无所用,至意念全然纯净的地步,此刻生命所固有的无限生机,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可以返老还童,健康长寿了。

  勤(1)而行之,是真(2)道路。
   (1)勤:坚持不懈,行而不忘。幻真先生注:“修真之道,备尽于斯,然圣人之言,不可忘乎。”玉文禄谓:“勤,不忘也”,“此总结勉常行也。”   (2)真:真正之意。王文禄疏:“其,非假,是正路,非旁门也。”
    此二句为全文的结论,其意是讲修炼必须坚持不懈,由浅入深,才能得到圆满成功。只要按照《胎息经》的指点,不断地从外到内,从表到里,逐步深化,久久就功效自见。并指出,如此修持,才是修道的真正途径。